孩子发热该如何正确降温

作者:家庭中医药 09-13阅读:2031次

一般对策

孩子发热,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卧床休息,将孩子放到凉爽处,减少穿衣、盖被,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容易消化,不吃辛辣、燥热、煎炸等容易上火的食品。切不可让孩子运动和采用捂汗的方法给孩子退热,以免引发心肌炎、虚脱等意外。

物理降温

用冷毛巾湿敷前额;或用25% ~ 30%的酒精,用小毛巾蘸酒精擦浴,用大毛巾擦干。擦拭部位包括腋窝、肘部、腹股沟,可稍用力,前胸、腹部则禁擦;若使用冰袋,可将冰袋置于头部,并将热水袋放足部。

药物降温

退热药物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以及这些药物的复方制剂,近年常用的退热药物主要有:

●对乙酰氨基酚类

包括百服宁(糖浆、片)、泰诺林、扑热息痛。

● 布洛芬混悬液类

包括美林、托恩。

●阿斯匹林类

包括阿苯片、巴米尔。注射用赖氨匹林。

另外,还有退热栓塞肛、退热贴敷脐等办法。

中药降温

主要有辨证处方和中成药、静脉输液、贴敷、针刺、推拿、中药浴等。中药浴是用中药洗浴或擦浴患儿全身或局部,既可发挥物理降温的作用,又可起到解肌退热的功效,对小儿外感发热等疗效显著,且无任何副作用。但较严重的发烧不主张单用中药(如清开灵、蒲地蓝等)退热降温。

对3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最好不用退烧药。因孩子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只要能保证孩子卧床休息、多饮水,减少穿衣、盖被,或加物理降温等措施,其体温大多能自行下降。对患有出疹类疾病的孩子,在出疹期只要体温没有超过39℃,也不宜用退热药,以免影响出疹。

一般而言,当3个月以上的孩子体温≥ 38.5℃和出现明显不适时,均可采用药物治疗。发热较严重时,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可联合应用,效果会更好。对婴幼儿出现发烧,忌矫枉过正,退热药物的剂量要控制,不可过大,以免出汗较多而引发虚脱,甚至孩子由发热而转为体温过低。

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和儿童高热时为首选退烧药,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30分钟即可产生退热作用。使用剂量10毫克/千克~15毫克/千克体重,间隔用药时间应在4小时以上,每天用药最多4次。布洛芬在美国6个月以上儿童允许使用,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退热持久。对39℃以上的高热退热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疗效好,也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使用剂量5毫克/千克~10毫克/千克体重,每 6小时1次,每天最多4次。

在严重高热的情况下,两种药物可交替联合应用。对于糖皮质激素,世界上的所有用药指南都反对使用。唯一的例外是在超高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可允许短期使用。若孩子因患有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出现发烧,则不能用阿司匹林,以免加重出血。

在用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问题。能口服用药最好不要注射。还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含有相同成分的多种药物(如一般感冒药中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此外,还要警惕出现肝肾损害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