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拍摄十年的纪录片,道出了现实版的家庭教育问题

作者:启达教育 09-11阅读:3092次

教育是一场孩子、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心理战争,近期看了一部不错的记录片《零零后》,今日,特推荐给各位家长一看。《零零后》这部影片是关于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留守与留学、青春期与亲子关系、独生子女与二胎政策等教育话题,这些教育话题关系到每个家庭。

关于影片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制作,张同道教授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系列《零零后》于8月20日—8月24日20:02在CCTV-9首播。

从2006年开始,北师大纪录片中心在一所幼儿园跟踪记录了十多位00后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先后制作出两部纪录电影《小人国》、《小人国之酷学时代》及30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

十年过去,孩子们长大了!时间改变了他们的外貌,赋予了他们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行动。如今,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将如何突破青春的困惑?怎样选择未来的生活?摄制组继续跟踪记录下他们人生的新阶段,并汇集十年素材打造了这部影像奇观。

《零零后》系列共五集,分别是《爱的方程式》、《时光若倒流》、《成长单行道》、《一一的世界》、《朋友这件事》,绘制出一幅中国教育的真实画卷:不同个性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成长为不同的人,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故事。

影片拍摄初衷

影片拍摄的初衷来源于导演张同道与儿子的一件洗手小事。

儿子4岁时的一个冬天,张同道让儿子去洗手,但是他一碰到水就说水很烫。听完儿子的回答,张同道下意识地说:“我刚洗完,一点都不烫。”

“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很烫。”4岁的儿子看着他平静地说道。

也就是这件事才让张同道认识到,原来孩子观看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我们是不同的。毕竟他已经经历了40年的人生,而儿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之后,两人关于一个鞋盒的争执,再次放大了这种不同。

去北戴河玩儿的时候,儿子非要带着一个鞋盒一起去,张同道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做,直接命令道:“一个鞋盒子带它干嘛,放下!”这让5岁的儿子非常委屈,细细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儿子在幼儿园的一个小发明,是一个门铃装置。

在我们眼中看来,是又脏又不起眼,且带着很累赘的东西,在孩童的眼光看来却是一个无价之宝。“他正沉醉在伟大的科学创造中,鞋盒比给他一个王位都来得重要。”张同道说。

也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小细节,让张同道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

第一集《爱的方程式》

不善沟通从小就特例独行的小男孩于锡坤,在幼儿园爱将整齐的事物肆意的打乱。

小小年纪爱玩火,知道把盐撒在火上面会爆,还乐此不疲,家中总是一片狼藉,但是妈妈却极有耐心的遵循他的天性。

步入青春期,是一个科学爱好者但是是一个不爱和人交流沟通的孩子,妈妈为此也想尽办法帮他报演讲班、夏令营。期许孩子能够更加外向一点,于妈妈身上有着所有妈妈共同的特质。

就是对于孩子无微的关怀,即便孩子十三岁了,似乎依然可以看到于锡坤对于妈妈的依赖。

第二集《时光若倒流》

那个叫做谈雨萌的小姑娘,小时候很黏爸爸妈妈,但是十年之后,却与父母鲜少沟通,对小十几岁妹妹有些冷漠。青春期的小姑娘,鲜少有了儿时肆无忌惮的开心大笑。

还记得刚到芭学园小姑娘因为爸爸的离去,而哭喊着:“爸爸别走!”,十年过去,却是与爸爸妈妈的疏离感,是因为妹妹的到来,还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呢?

纪录片最后是小姑娘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小姑娘渴望被关爱,父母也很关心孩子,但是这之间总有一种鸿沟,到底少了些什么呢?

第三集《成长单行道》

讲述的是两个男孩的故事,昊天和嘉阳,两人是幼儿园的伙伴,在同一个小学之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出于家庭环境和教育观念的不同,昊天小学之后选择了大多数中国孩子的道路,在体制内按部就班的学习,忙着考试、作业、各种补习班,他的学习牵挂着家人的心,最重要的父亲的期望。

昊天刚入园不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当其他的小朋友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却在一旁玩闹,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开始学会幼儿园的规矩,开始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渐渐地有了自己对于世界和自己的探索和认识,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适合什么。

当昊天奋笔疾书准备传统中考之时,嘉阳一直为自己留学准备着,也很清楚自己的性格适合怎样的教育,申请选择体制之外方向。自小由于家庭观念和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选择自由,所以自小他就与众不同。他有主见,独立自强,幽默的性格和活跃的思维,受到各个小朋友的喜爱。

嘉阳的妈妈说: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我们给予支持,结果如何让他自己去承担。

两个孩子,同一所幼儿园,同一所小学,性格截然不同,成为了成长的路上的朋友,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他们都认为是对于自己最好的选择。

第四集《一一的世界》

一位叫做一一的小朋友,总是喜欢一个人,入园之后,当其他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一一一个人看书、发呆,就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其它的小朋友吃饭,一一不慌不忙的遵循着自己的调子,李老师一再的引导她学会交朋友,但是她却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听到孩子这么说,感到无比惊讶。

但是老师家长意识到需要合理的引导孩子去学会和人交朋友,让孩子慢慢融入人群社会中,长大后的一一虽然朋友不多,更多的时候选择独来独往,但是她对于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理性、安然、专注。她能够自己去打发自己的时光,似乎外人猜不透一一的想法,但是一一自己知道。

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一一身上依然流露的出的是淡然、力量。

第五集《朋友这件事》

讲述的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男孩叫乐乐,在幼儿园乐观积极,机灵古怪,为了和其他小朋友玩会想尽各种方法,并且能够融入其中;

女孩叫辰辰,每天都会在幼儿园门口等待着叫做南德的小伙伴,风雨无阻,见不到南德,她会一直等待,只有见到她的小玩伴,她才会露出微笑。

乐乐慢慢长大,参加橄榄球运动,喜欢参加各种朋友的活动和聚会,被妈妈各种说服勉强参加机器人培训,刚开始不情愿,到后来被同学朋友感染真正喜欢爱上机器人,如今已赴美读高中。爸爸说希望他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十四岁的辰辰没有朋友,她说不喜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彼此之间带着面具,太假。她喜欢动物,玩偶,把它们当作朋友,跟它们说话聊天。

她说要想拥有一把刀,得先用自己的血,让刀认你。她喜爱拍照,狼是她最爱的动物,说以后想做野外动物科考员,尽管这样会远离人类。

从这些孩子们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孩子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时间的力量推行着孩子成长,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都能看到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关切身影。

教育是成长绕不开的话题

摄制组从幼儿园这个孩子们共同的起点开始记录,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家长们为孩子选择了迥然相异的道路:有的进入公立学校,回归主流教育体系;有的选择私立学校,保留随时回归的可能,却又保存一定宽松度;有的选择家庭学校,为孩子个性发育提供最大的空间;有的绕道现行教育体制,求学海外。

他们用具体选择对中国教育做出独立的思考,并付诸行动,而孩子们则如同播撒在不同土壤的种子开出多样的花。教育是一场孩子、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心理战争,影片将关于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留守与留学的教育话题连接到每个家庭。

十年过去,时间改变了孩子们的外貌,赋予了他们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行动。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如何突破青春的困惑?怎样选择未来的生活?《零零后》用长达十年的镜头观察“00后”的成长,借此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学校、家庭对“00后”有怎样的影响,而“00后”又将怎样影响未来的中国社会?

“00后”这一代的独特气质

“00后”指在2000-2009年之间出生的新新人类,成长于急速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当代社会。他们个性鲜明,观念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自主选择生活,他们将是跟世界交流最密切的一代人。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时光,是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社会转型之路的缩影。

基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影片中的每个孩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独立自主的处世原则。例如,第五集《朋友这件事情》展现了女孩辰辰从探索世界到探索自我的心路历程。2006年,4岁的辰辰已经懂得如何说“不”。当时的辰辰,每天早晨都要坐在幼儿园门口等待一个叫做南德的小男孩。南德是辰辰最好的朋友,两人形影不离。

4岁的辰辰已经学会用持久的忍耐和充满希望的等待,换取一份珍贵友谊的到来。2016年,辰辰长大了,比起与人相处,更喜欢和动物打交道的真实,“我长大了希望当一个动物科考员,虽然拍摄动物可能会远离人类,也有可能会很辛苦很危险。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做自己的决定,不随波逐流,从个体身上投射出“00后”的独特气质。

从幼儿园出发,这群“00后”做出的每一个的选择,都在引导着他们人生的轨迹延伸向各不相同的目的地。孩子的经历就像“树叶”,十年后回头看,大概能窥见“成长”这棵大树的全貌。

童年,究竟是谁的?

这些在幼儿园度过欢乐时光的“00后”,不再是父母羽翼下的稚童,他们思考起自己的性格、未来、人际关系和内心热爱,他们体验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尝试挑战自己,尝试把握自己的人生。

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忧虑、优秀与否的价值判断,完全来自于自身,源自于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无法掌控的焦灼。于是,他们将最保险、在他们看来最万无一失的选择强加于孩子,却无视或不愿倾听孩子的内心。

我们便看到了“努力的家长”与“疲惫的孩子”,虽然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风雨同舟,却不能同舟共济,疲于奔命般地挣扎。

未来,又是谁的?

“00后”成长于急速转型发展的中国当代社会。他们个性鲜明,观念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自主选择生活。他们将是跟世界交流最密切的一代人。而与“00后”们血脉相连的父母——这些成年人也许在职场叱咤风云,但是当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他们会不知所措,会自我怀疑,得不出确切的答案。

孩子的性格养成、孩子的社交模式、孩子自主意识的萌芽与发展、孩子对于教育模式的认知、父母的职责、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界限等,是需要每个成年人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与孩子们共同探索得出的,家长和教师以及所有的成年人能够做的只是帮助孩子成长,而非剥夺他们探索的机会,代替他们行走属于他们的人生之路。

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为首的这个主创团队,用10年跨度,展示了孩子们对既有现实不合理之处的反对:性格外向的孩子就可以受到嘉奖,乐观开朗、夸夸其谈、领导力就是优秀儿童的典范;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拷问:素质教育的理想和应试教育的体制之矛盾;对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家长的质疑,为什么任何事情都要听家长的?

主创们试图借此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学校、家庭对“00后”具有怎样的影响,而“00后”又将怎样影响未来的中国社会。其实,无论家长们怎样努力,孩子们如何叛逆,每个人都在人生的洪流中顺应历史地成长。人生的路需要孩子们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