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何雅君
精简机构,让机关设置扁平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更加聚焦主责主业……2015年11月20日,上海市委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群团改革工作,确定群团改革分两步走:从2015年11月开始,市工青妇和各区同步走;2016年6月下旬,在总结基础上,将改革推广到其他相关群团组织。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上海群团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很多做法在全国得到了复制、推广。
聚焦主责主业 拓展社会化工作路径
在群团改革过程中,为了建立“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群团机关要实行“扁平化”设置。为此,市工青妇整合内设部门机构,实现了不低于25%的精简幅度。市总工会内设机构从13个精简为9个,团市委内设机构从13个精简为9个,市妇联内设机构从8个精简为6个。通过机关设置扁平化,市工青妇机关内部减少了中间层次,机关设置从“与上对口”向“对下适应”转变,工作方式从“对上负责”更多向“对下负责”,各项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直接面对和服务群众。
第一批群团组织经过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工会系统聚焦维权,推进职工法律援助“零门槛”服务,多管齐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实体化运作职工法律援助站点291个,各级工会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6万起。共青团组织开展“爱心暑托班”、“三点半课堂”等服务项目,各级妇联组织聚焦社区、家庭,推动实施0-3岁幼儿托管点建设政府实事项目,服务青年民生需求。
各级工青妇更加注重运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工作,扩大影响,社会化工作路径进一步拓展。市总工会在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开展职工文体活动、选树上海工匠、建设爱心妈咪小屋等工作的过程中,引进社会化力量参与,使工作更具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团市委建立了上海青年社会组织招投标平台,2017年平台开展招投标10次,共吸引235家青年社会组织678个项目参与投标。市妇联依托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每年集中推出购买服务目录,2017年覆盖99个服务项目,4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
解决突出问题 向新兴领域拓展工作
2016年6月起,第二批群团组织的改革开始推进,并坚持“一团一策”、“一组织一方案”。经过改革,市工商联、市科协等9家群团组织和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主管的5家群众团体的机构设置更加扁平化。各群团组织还探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自身突出问题,扩大影响力——市工商联不做“大企业俱乐部”,联系服务中小企业,以换届为契机,完善会员发展办法,将成长性好、潜力大、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微企业吸纳到工商联组织;市红十字会回应社会关注,把健全管理模式、强化公开透明作为重要改革任务,通过推进治理结构改革,着力提升社会公信力。
组织是群团凝聚群众的阵地。各群团组织在加强基层建设的同时,也在向新兴领域拓展工作:市工商联组建物流商会,筹建金融创新服务业等商会;市青联推动建立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上海外企青年人才协会;市侨联以“新侨驿站”建设为载体平台,向高校、园区、楼宇拓展;市作协创新网络作家签约制度,将服务向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体制外写作者和“海漂”写作群体延伸;市文联构建非会员服务平台,建立非会员联系和服务体系,实施专业委员会扩容。
搞好群团改革,还要坚持党建与群建同步推进:市红十字会针对全市区级红十字会大多数未设立党组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党组组建工作; 市工商联探索在直属商会和党建工作有成效的非公有制企业成立党建工作联络站; 市社联加强社团党建,实现所属学术团体党的组织全覆盖,确保社科类学术团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市文联除在协会和挂靠社团中建立党的工作小组外,还探索建立上海社会文艺工作者党员服务站和开放式党支部,为演艺个体户、“海漂”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接转组织关系、开展学习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