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做好这些让娃多长5厘米

作者:小小包麻麻 08-03阅读:5720次

每次晒兄弟俩的照片,都会有一大波目光聚焦在他俩的身高上:


大长腿!!!


包妈!!出个长个儿攻略呗



要说长高这事儿,我闺蜜开心妈更有发言权。


因为孩子长得小,她没少掉眼泪,也试过好多法子都没啥用。最近去看了“生长发育”门诊,很运气地见到了这个领域一号难求的专家,回来后对“长高”有了颠覆性认识。


你造么?


吃太饱、长太胖、爱吃甜,是长高大忌!


“生长速度”比“绝对身高”更重要!


糟糕的生活习惯,会让娃少长一大截!


后天对身高的影响比想象中大得多,如果孩子成年身高170cm,按后天占30%计算,差不多有51cm是后天贡献的,你说重要不重要?


林书豪父母不到168cm,他蹿到191cm,比遗传身高高了将近17cm,靠的可不是运气。



在美国,59%的孩子6-10岁就开始接受“身高管理”了,也就是生活习惯指导。通过科学干预,为孩子赢得更多的长高空间。


咱们这方面科普还很不够,高矮全凭“望天收”,这是不对的。我请闺蜜赶紧把“长高秘籍”分享出来,无论你家娃现在长得高矮,都非常值得一看!



妞们好,我是开心妈。我女儿今年5岁了,身高101cm,没错,很多3岁的孩子都比她高


出门最怕别人问“宝宝多大了?”“5岁了?看着像3岁呢......”



别人妈妈抱怨衣服又小了时,不知我是该开心还是难过,我们一件衣服穿个2年3年正常。


幼儿园假期回来,人家娃蹿了半头高,我们还是老样子。


孩子们本能的崇拜大个子,娃对自己的身高其实挺在意,悄悄告诉我“妈妈,我好担心自己长不高”。



对于我的担心,老人们表示完全没必要。


“那是晚长!隔壁家的儿子,小时候都说长不高,你看现在那大个子”。



好姐妹也现身说法:


“我从小绰号‘小土豆’,长期坐第一排。高中放假回来邻居都不认识我了,最后长到165cm”。


故事很美好,但去了儿童内分泌门诊,发现错把“矮小”当“晚长”的家长一大把。



很多家长的心理都是“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说吧”~


其实无论男女,4岁是判定是否矮小的黄金分界线。此时孩子体内的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已基本形成,睡眠、饮食习惯也逐渐规律,从身材就可以判定是否有缺陷。


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最佳治疗年龄是4-6岁。别等着等着,真的把孩子耽误了。



我带娃去医院,就是想搞清楚——究竟是“晚长”还是“矮小”?


问诊内容包括孕期发育、出生身高体重,喂养史、家族史、生长速度(很!重!要!后面重点说)。


以上正常的话,主要看这2点:


晚长有很强的遗传性,如果妈妈十五六岁后才来月经,爸爸高中大学后才开始蹿个儿,孩子就有晚长的可能性。



从“小土豆”逆袭“大长腿”的姐妹,就是高中才来月经,别人生长板都闭合了,她才开始发力,最后追赶上来,这是真·晚长。



医生还会要求拍个骨龄片,就是左手腕部正位X光片,可以更准确的反映孩子的真实发育水平。



骨龄提前或落后2岁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



骨龄异常提前:长太快未必是好事,过早发育可能过早停止发育,性发育提早一年,将平均少长7cm


骨龄异常落后:要做进一步检查,很多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减、生长激素缺乏都会引起骨龄落后。越早干预,追赶效果越好。


女儿的骨龄显示落后2岁以内,医生倾向于晚长,让回家观察,待6个月后复查。


重点来了!想长高,咱们日常都能做什么?


来,这句话跟我读3遍:


生长速度比绝对身高更重要!

生长速度比绝对身高更重要!

生长速度比绝对身高更重要!



有的孩子并不矮,但生长曲线走势越来越平缓,甚至向下跨越1条主百分位线,比如从97%下滑到50%。


这种情况很隐蔽,孩子身高正常,如果不做生长速度监测,完全感受不到。但其实已经在提示存在生长发育问题,要及早去医院查明原因。



所以医生会特别关注孩子的生长速度,然鹅很多家长一问三不知。


(咦?你不是很关心孩子身高么?)



所以,我们日常要坚持给孩子测量身高,计算生长速度。



立位测量的宝宝这样做:


同一时间:最好固定在早晨。早晚身高能差1.5-2cm。


同一把尺:避免工具误差。


同一个人:避免人为误差。


用一本硬纸板书垂直压在头顶,画一道线,标记日期和身高。




0-6个月宝宝,1个月测1次


6-12个月宝宝,2个月测1次


1岁以上,3个月测1次



以我女儿为例,她是3个月测1次身高:


年生长速度=(第3个月身高-第1个月身高)÷3×12。


孩子4月份身高99.5cm,7月份身高101cm,生长速度=(101-99.5)÷3×12=6cm/年。



0-1岁约25cm/年


1-2岁约10cm/年


3岁-青春期前,约5-7cm/年


若出现生长缓慢,一定麻利儿去看医生~



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很多家长拿这30%不当回事儿,父母大高个孩子却很矮的例子还少么?


开篇说到美国人给孩子做“身高管理”,就是在这30%上下功夫。


医生说,不少孩子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矮小,无需治疗,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逆袭大长腿的例子多着呢。



四不四很心动?一起学起来!



对于吃,真不是咱想的那种吃得多、吃得胖就好。


这4个大坑,妞们要注意了:


1.少吃高甜、高盐、高热量食物


甜食是长高的“绊脚石”?之前完全不知道啊!


甜食首先影响钙的吸收,其次带来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大量分泌,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互相抵制,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燃料没了,还怎么长啊


甜食吃多了还有个隐形危害——不容易有饥饿感,影响正餐。时间长了孩子正常营养摄入会大打折扣。饭前1-2小时别给孩子吃零食、甜点、果汁了。



此外饮食要尽量清淡,每吃下6克盐,就相当于损失40-60毫克钙,少吃盐就相当于补钙呀~


还有那些热量很高,但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也少吃为妙。


2.“小胖墩”要不得


肥胖非常容易引起性早熟。当身体达到一定脂肪水平时,大脑就会收到信号,青春期就会提前启动。如果孩子已经超重,当务之急不是增高,而是减肥!


我哥身高180cm,体重200斤,我问医生这怎么解释?医生告诉我,如果他体重标准,只会长得更高。


所以就算孩子看上去“又高又胖”,超重了也!要!减!肥!



3.吃太饱反而长不高


在饥饿状态下,脑垂体会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所以最好的状态是每餐8分饱,饭后不吃零食,睡前别吃夜宵。


告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要再不停地“投喂”啦~



4.乱吃保健品,后果很严重


家里老人常常两眼冒光地给我推荐电视广告中的各种“增高药”。这些药没效果还好,真的长高了才可怕呢~


医生说,唯一需要补充的就是维生素D,没有任何药能增高(生长激素除外),反而可能含有性激素。吃药带来的短暂长高,是以加速骨骺闭合为代价的,生长空间大大减少,不要做杀鸡取卵的事儿。



总之,好的饮食习惯应该是:


吃天然干净的食物,种类丰富,营养均衡,不偏食不挑食,口味清淡,每餐8分饱。不为长高,这也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对不对?




睡眠对身高的影响甚至超过饮食和运动,因为80%的生长激素都是在睡眠中产生的。



如果孩子在这2个高峰时间没有进入深度睡眠,分泌量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最有助于长高的作息是晚上8点半入睡(最迟不超过9点半),早晨7:00后让孩子自然醒来。



为了提高睡眠质量,睡前不要吃过饱,别喝太多水,也不要过于兴奋,激烈运动、电视、电子游戏之类的能免则免。



分泌的生长激素,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大脑就会得到反馈——“我的身体不需要它”,然后开始“减产”


运动是有效刺激生长板,充分利用生长激素的利器。


3岁以下,可选择攀爬、跑、跳。


3岁以上,建议快走、慢跑、跳绳、做操、打球、引体向上、摸高、游泳等。



运动要有规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用的。运动量要适度,量太小没效果,量太大容易运动损伤。每次半小时,每周5次为宜。


我的一个90后小姐妹巨能吃,但身材高高瘦瘦的。她就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运动习惯,不动就浑身不舒坦,现在还每周保持3次以上的运动量。所以,不管孩子高矮胖瘦,运动真是伴随一生的好习惯。



生长激素真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紧张,焦虑、生气都会影响它的分泌。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发现:开朗快乐的孩子比紧张焦虑的娃,往往长得更高大。


我们能做的首先是淡化身高这件事儿,大人不焦虑,孩子才能放轻松。


其次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磨磨蹭蹭睡得太晚,运动不配合......千万不要说什么“你这样长不高,带你去医院”的话,咱要有技巧的引导,不能硬碰硬。




很多生长曲线停滞或下滑的孩子,都是因为反复生病,真的会明显阻碍生长发育哦。


我的经验是日常给娃补充点益生菌,提高免疫力,腹泻积食、呼吸道感染这些小毛病明显减少和缓解了,妞们不妨试试~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妞已经坐不住了,我家娃也不高,是不是也去医院看看?


且慢,先看看你满足去医院的条件么


1.身高低于同龄儿童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P3)时再往医院跑,不要在“中线”以下就心慌慌。



如果你心里实在没底,身高低于第10百分位P10(偏矮)时,可以去医院查清原因。



2.身高在正常范围,但生长速度过慢,这也得重视。前面贴过的图,再来一遍,这3个数字要记牢哦。



OK,好长的一篇分享,我把从医生那里取来的经都分享出来了,也算自己的一次梳理。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妞们重视但不盲目焦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关键。


身高领域的专家很难约,闺蜜也是等了好几个月才约上,把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朋友知道这些专业长高秘籍吧~

【关于我们】微信关注公众号“小小包麻麻”,给你更多科学权威育儿知识/母婴用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