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我们邀请到了盛萌老师以如何理性应对宝宝的分离焦虑为主题,为大家奉上了一堂丰富且实用的直播课程,现将文字版内容整理如下,希望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
在我从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宝宝分离焦虑症状越来越严重,让我更担心的一点是,家长的分离焦虑并不比宝宝轻,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所以我把它当成一个单独的话题和大家分享。
今天的课程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分离焦虑的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入园焦虑比较严重,而有些孩子入园焦虑不太严重的原因所在。其实这是跟孩子最早期的亲子依恋有很大关系。
了解完分离焦虑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外在表现。
其实这些表现大家并不少见。
一般孩子在心理上的分离焦虑表现为:哭闹、恐惧、自我防卫。孩子可能会不跟其他人讲话,或者不到任何人多的地方去,这都是自我防卫的表现。
在生理上的表现为:尿频、尿急,甚至有些孩子会尿裤子,肚子疼、爱咬人、爱生病、尿床、夜惊等等。
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一些外在表现。
英国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把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有一些已经上幼儿园的宝宝的家长应该可以对号入座了。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阶段
就是号啕大哭、又哭又闹。这个时候的孩子几乎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他是在不停地反抗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过渡阶段
也叫失望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依然在断断续续的哭泣,他的动作减少了,表现得非常迟钝,有些冷淡。
第三个阶段是超脱阶段
这个阶段看似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他开始接受外人的照料,进行正常的活动,比如:吃东西、玩玩具等。但是看见妈妈之后又会出现很悲伤的表情,他的分离焦虑会在一定时间内反复,他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看下分离焦虑的主要诱因。
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呢?仅仅是因为幼儿园是一个新环境,或者说老师并不如妈妈那么亲切吗?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我接触过很多还没入园的孩子,当问到家长“你们家宝宝晚上几点睡觉?”时,回答都是十点以后,甚至十一点以后。我是做早教的出身,好多早上九点钟的课程家长都会推脱说孩子起不来。我就问他孩子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结果发现孩子的生活规律和幼儿园这种一日常规的规律是完全脱离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孩子进入幼儿园,他肯定是不适应的。
另外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说有些孩子在家厕所是坐便,等上了幼儿园之后厕所是蹲便。在家他可能有自己的小盆儿洗手,但是在幼儿园需要在手盆里洗手。在家里他会用自己的杯子,但是幼儿园会有统一的杯子等等。这些都会给幼儿造成分离焦虑,简单说就是不习惯。
2.成人与宝宝的关系
一是看护人的变化,看护人由家长转换成了老师,这个对于宝宝来说是一大挑战。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关注度的变化。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两个大人,甚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宝宝转,但是到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看四到五个宝宝,这种关注度的变化会让相对敏感的孩子感到失落,所以在这个时候成人和宝宝的关系是造成分离焦虑的第二个诱因。
3.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园的环境显然是跟家里不一样的,孩子要适应新的环境,就像我们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一个过程。
4.对宝宝自立能力的提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宝自立能力很差,这源于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帮助以及过度替代。通常有家长咨询两岁半以下的宝宝是否可以入园时,我会问家长这三个问题:
宝宝的自理能力怎么样?就是说吃饭、喝水、大小便自己能不能解决。好多家长会跟我说:“不行啊,我们家孩子自理能力不好。”有的孩子甚至还在用尿不湿,不知道大小便,家长不喂不吃饭等等。
遇到这样的宝宝我就会问家长第二个问题。
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假如孩子不会自己做,他会说也没问题,他可以告诉老师我想干什么,我高兴,我不高兴等等,语言表达能力好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但是你会发现家里替代过度的孩子往往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特别好。因为这个时候语言是孩子求生的一种手段,家长代替过度,孩子所有要求家长都在没有语言指示的情况下满足他,孩子渐渐就不太喜欢用语言去沟通。
所以我就会接着问第三个问题。
孩子的适应能力如何?他对新环境、新看护人的适应能力如何?那么有些家长会说孩子还好,对外界不是特别敏感,适应能力还比较强。
其实这三个问题反映出的是三种能力:第一是自理能力,第二是语言沟通能力,第三是适应能力。
通常这三种能力如果孩子有一项能力可以的话,那么我给他的打分是可以入园,但要谨慎。如果孩子有两项能力都比较好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已经适合入园。如果家里有还没入园的孩子,家长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评判一下。如果孩子这三项能力都不是特别好的话,我可以肯定告诉你,孩子现在不需要入园,孩子在两三年的家庭教育时间里,家长给到孩子的各种能力还是不足够的,所以加紧时间,从原生环境里培养孩子原生习惯是最好的。
5.家长自身焦虑对宝宝的影响
有句话说“焦虑的家长必然培养出焦虑的孩子”,你会发现好多家长现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时,一想起幼儿园来就觉得可怕,觉得幼儿园就像是人间炼狱,把孩子送进去,我左一个不放心,右一个不放心,大概也就只有中国才有那种从幼儿园门口往里看的家长。当然这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想告诉家长,我也是一个妈妈,我也特别能理解家长的这种做法,但是这种焦虑的情绪,一定不要有。你可以去关注孩子,但是一定不要焦虑,因为焦虑真的是会传染的。
在简单的了解了分离焦虑的概念、表现、诱因之后,我们开始进入正题:该如何应对宝宝的分离焦虑。
那么在展开正题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您需要去考虑一下,因为任何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它的好与不好,您的接受程度如何,您的配合程度如何,都在于对这件事情的一个理性认识。那么您在没听这堂课之前是不是一谈到分离焦虑就特别害怕?或者说您认为分离焦虑特别不好?是不是有这种想法?
理性应对的前提是正确认识
鲍尔比认为: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
这里我把一个关键词标红了,叫做适应性反应,是想告诉大家孩子的分离焦虑是适应新环境的一个适应性反应,它是正常的,一定不要认为它是不正常的。很多家长会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有入园焦虑。”这仅仅是从家长的一个角度考虑,其实假如孩子真的没有入园焦虑,反而不是一个好现象。
鲍尔比的同事 Mary Ainsworth 经研究得出结论: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 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会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其实这就是孩子入园焦虑的一个常见过程,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之后会心烦意乱,但是当又见到妈妈时,她会非常高兴。还有很多孩子在进入幼儿园跟爸爸妈妈分离时会非常的烦乱,但是进入幼儿园遇到他确认安全的老师之后会很快平静下来,这些孩子都属于安全型的,简单说就是这些孩子的表现都是正常的,都不需要我们家长过于焦虑。
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还有一些儿童(约占 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回避-抵抗型。
我大概每年接收的孩子里都有那么一两个在入园时完全没有反应,用我们老师的话讲就是“非常淡定”。他会随着大家做一切活动,但是不会表现出特别开心和特别不开心,这些孩子其实就是第三类孩子。
焦虑-抵抗型和回避-抵抗型其实都是前期安全感建立不完善导致的。
说到这儿其实今天的第一个重点已经凸显出来,很多家长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分离焦虑而导致自己过于担心,以及过于害怕、过于焦虑,我想很多家长听完就已经释然了。也就是说孩子在适应社会新环境,幼儿园这个时期他的分离焦虑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鲍尔比认为这种分离焦虑的凸显在正常的引导之后会对孩子之后的身心健康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该怎么办?即便是适应性的反应,正常的分离焦虑,我们该如何应对?
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伴。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宝宝的自信心、安全感。很多家长一提到陪伴就很痛苦,因为现在的家长的确很忙,像我平时工作就非常忙,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少。但我现在提到的陪伴其实是一种有效陪伴。有些家长貌似在陪孩子,但是孩子在看平板儿,家长在看手机,这并不叫陪伴。而有效陪伴是能够让孩子在爸爸妈妈或者在最亲近的人身上获取更多的肯定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面对陌生环境、探索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慢慢地当孩子到了两三岁入园时就有足以应对入园焦虑的安全感了。
第二点是规律先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不吃正餐;只吃米饭不吃肉菜;吃饭时间不规律;喝水只喝果汁儿不喝白开水;大便时必须穿着纸尿裤大便;撒尿的时候小男生必须要撒到可乐瓶子里;睡觉的时候要喝奶;要妈妈抱着睡等等。其实这些孩子的不良生活规律,都会在孩子入园的时对孩子造成一定障碍。
如果您家宝宝有上述情况家长要反思一下,但我要提醒家长一点,因为每一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不管现在您的孩子是六个月还是三岁,甚至三岁多上了幼儿园。这种关于吃喝拉撒的生活规律不要老师说到要改,就一下子要求孩子全改了,这样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孩子现在的生活习惯已经形成了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奢望他在几天或几个月内就全部改掉,所以家长们不要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要一点一点慢慢来。我们从重视出发,要重视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这也是他将来一切学习、生活、工作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要帮他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点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宝宝,家长经常会帮着孩子穿鞋、穿衣服,甚至孩子大小便后也要爸爸妈妈擦屁股,吃饭要喂饭,其实在孩子的不同时期我们要去多锻炼他、鼓励他、让他自己做事。因为只有爸爸妈妈在前期多付出一些,才能让孩子自立能力更强,这样孩子上了幼儿园他的适应程度也会更高、更强。
最后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讲过,我希望听完这堂课的家长能够正确的面对分离焦虑,不再做焦虑的爸妈,将我们心中的力量传递给孩子,孩子自然就不会焦虑了。
刚刚说的是入园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那么入园之后的宝宝出现分离焦虑,家长该怎么办呢?
第一点:温柔的坚定。首先这五个字第一个落点是坚定,既然孩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家长已经为他选择了上幼儿园,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坚定,不要孩子一哭一闹一生病就妥协。往往有些孩子在这个时候学会了撒谎,当然这个撒谎不是我们定义的那样,他就是托辞,是一种理由,他会告诉你肚子疼或者头疼等等,其实这就是孩子要你妥协的一种条件。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说:“我们已经是大宝宝了,我们必须要去幼儿园。无论出现什么任何情况,爸爸妈妈都会和你一起面对。”态度一定要坚定。
但是往往会出现家长意志坚定,三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得更急躁,因为这个时期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凸显,他出现第一阶段的分离焦虑时会大哭大闹,会和家长对着干。家长会很烦,这是肯定的。很多爸爸妈妈就会在这个时候会凶孩子,甚至会打孩子。我们千万不要这样。要记住一定要温柔的坚定,就算是孩子在那儿哭,你也跟他讲:“我们一定要去幼儿园!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还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注意,就是通常在送孩子进入教室时,妈妈会抱抱、亲亲孩子,但是抱抱一次家长就要离开了,要告诉孩子:“接下来你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啦,需要跟老师在一起。”这个过程一定不要反复,让孩子看到你的妥协。
另外有一种家长就是在孩子面临要入园和成功入园之后,他会对这件事特别关注,见到谁都说:“哎呀,李奶奶我们家宝宝上幼儿园啦,我们家宝宝长大啦。”“阿姨,我们家宝宝下周就要去幼儿园啦,我们家宝宝是个大宝宝啦。”其实这就是家长过于关注、过于焦虑的表现。入园就像孩子吃饭、喝水,一定不要把他看做是一个特殊的过程,更不要反反复复去强调这件事,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是相对敏感的,你总是喋喋不休,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事很特殊,他就不愿去了。我希望家长会向孩子传递到了这个年龄,你就是应该上幼儿园,没得选择,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一点儿都不特殊,一点儿都不值得炫耀这样的信息,这样孩子去幼儿园就会是一种正常的心态。
还有很多新入园的家长经常会问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啊?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老师有没有……”这其实是给孩子一个负面能量的灌输。我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幼儿园教育的老师,我相信幼儿园多数的老师,包括多数的幼儿园都是爱孩子的,所以请相信幼儿园。与此同时要配合幼儿园,重视家园共建,我们常说孩子前期的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到后期成年之后社会教育占重头戏,假如前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缺一,那么后期孩子们不是说教育不好的问题,而是他面临的社会考验是非常严峻的。所以既然选择了幼儿园,就请相信缘幼儿园,以同样的步调对待宝宝。
比如今天孩子推其他小朋友了,老师会说“你见到小朋友要好朋友握握手,不要推小朋友,这样很危险。”那么有些家长就会说:“没事儿,只要你不受欺负,你在幼儿园怎么样都好。”
这其实就跟幼儿园的教育相背离了,孩子不会判定对与错,他就处于一个两难的过程,往往两难的境地是造成宝宝没有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处于两难的境地。你不相信这个幼儿园可以给孩子换一个,你不相信这个老师可以要求调一个班,但是一定要保持跟幼儿园跟老师同步调。因为幼儿园老师无论如何都比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要专业。
其实在家里也是这样的,家庭成员对待宝宝一定不要让孩子处于两难的境地,不然孩子的不安全感就会非常严重。
还有就是不要“妖魔化”幼儿园,现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比如家长会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欺负你呀?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呀?有没有打你呀?幼儿园的饭好不好吃啊?有没有吃饱呀?”有些家长说这事很正常,我问问孩子怎么了?其实有些我特别能理解,但这种沟通方式是有问题的。你如果这样表达孩子就会用小脑袋想,妈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难道老师会不给我饭吃吗?老师一定会批评我?一定会打我?他会有这样一个个问号。如果你担心孩子吃不饱,其实可以这样问他:“宝宝,妈妈摸摸小肚子,今天吃饱没呀?让妈妈猜一猜,你今天肚子里有什么东西呀?你跟妈妈说说你肚子里有什么样的蔬菜呀?有什么样的米饭呀?”用这种方式孩子更乐于接受,你也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
那么第二个重点就已经讲完了,就是我们如何去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因为时间有限,我没有展开太多,下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也是我在实际工作当中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的后分离焦虑时期。
都说三岁左右的宝宝在成人的眼里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年龄阶段,更是考验父母爱的能力的关键时期,家长会突然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难管,原来那种完美的小小孩儿已经找不到了。其实这个时候并不是孩子上幼儿园产生的分离焦虑导致了他这些“毛病”的出现,而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无论他上不上幼儿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看到图片上我写到的三岁左右的宝宝的“臭毛病”。
上面这些所谓的“臭毛病”多是与下面我们要说的关键期相关:
口欲期
孩子大概在出生40天后可以用嘴巴够到自己的手,然后开始用手和口来探索这个世界,进入口欲期。六七个月进入高发期,就是拿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放,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这样不卫生或不安全。
然而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关键,也是他口欲期发展的关键期。假如一岁以内的口欲期满足不好的话,那么口欲期的第二个阶段是会反复到来的。
也就是说之后当孩子出现极端情绪时,甚至在成年人后,他最初的探索工具-口和手就会再凸显出来。
如孩子的幼儿园分离焦虑,就属于一个极端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爱咬人,爱打人的原因所在,即他会激发个体最原始的工具来保护自己。也是为什么多数成年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特别爱骂人,以及爱打人的原因,最根本的、最原始的原因所在。
家长应该在孩子12个月以内,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尽量满足他对不同气味、不同材质的探索。等到学会走之后,孩子可以用他的四肢去探索更大的空间时,他的口欲期就会过度完毕,会自然退化,基本上后期就不会有口欲期的二次到来。
假如孩子在幼儿园出现咬人的话,需要跟老师配合,让老师手眼疾手快,尽量让老师能够足够的关注的孩子,以免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而没有其他硬性的办法可以纠正孩子,只能在口欲期度过后,才会进入正常小朋友不咬人的阶段。
很多爱咬人的孩子的家长都特别焦虑,天天跟人家道歉,但是家长应该知道的是,因为孩子前期培养不够完善,才导致后期的这种结果,只有我们接受这个事实,才能陪孩子把这个阶段过去。
其实每个月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出现咬人,打人特别严重的情况。首先我认为教室老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跟孩子说对与错,以及让他给小朋友道歉。家长最主要的是引导,不要纵容,要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以及引导他切身的感受。因为老师有可能会采取比如说你打了他一下,我让他还回来打你一下,问问你是什么感受这样的处理方式,希望家长以后在幼儿园如果遇到的话也是可以接受的。
诅咒敏感期
你会发现进到幼儿园的孩子,在接触了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长后,对暴力语言特别敏感,会学的恰如其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淡化处理,不要表现出你特别在意。
其实孩子之所以使用暴力语言,就是要引起周围人注意,因为这个时候他自我意识开始凸显,所以在这个时候假如孩子说了脏话,而家长并没有过多去关注他的话,他就会觉得这个事跟平时说的话没有什么区别,他就不会特别去关注。
十万个为什么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孩子:妈妈,你星期天为什么要上班?
妈妈:妈妈做早教的,周六周日也要上班,要挣钱。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要挣钱啊?
妈妈:妈妈要给你交学费。
孩子:那妈妈为什么要交学费?
孩子会把你所有的答案加一个为什么提回来,严重时会来来回回好几十个回合,最后家长会说:“实在没法回答你这个为什么了。”孩子也会问:“你为什么不会回答我为什么了?”
其实孩子并非要追究这个回答的原因,而是他处于这个阶段就是要为什么,这时家长往往会感到烦。
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当孩子进入到十万个为什么时期时,不要烦,一定要正面、简短地去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一个为什么引导的是一个因果链条,一串的为什么引导的是一个逻辑关系。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其实是一个因果链条引发出来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这个时期是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
这几个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典型表现基本上99.9%的孩子都会出现,下面我们进入到:五大招式搞定三岁娃。
第一招:心平气和,让宝宝说明他的理由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花样是越来越多,无论他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家长都不要马上拒绝,而是给他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听取下他的意见,然后家长再说出自己的理由,进行沟通和合理的解决。这样既拉近了亲子距离,也能够听到孩子真实的声音,还能锻炼他的语言组织能力。
使用这招的关键是:爸爸妈妈要多听,不是直接拒绝他,而是要让他说一说原因。
第二招:冷静,冷处理宝宝乱发脾气
▲▲▲
三岁后孩子的脾气见长,稍有不顺就找茬。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要上了他的当,他发脾气其实是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所以这个时候就跟孩子说脏字儿一样,最好采取冷处理,但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长会说:“你上一边去吧,我不理你了。”甚至完全不跟孩子沟通,这样不是正确的冷处理方式。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你可以哭你可以闹,然后我陪着你,什么时候不哭、不闹了,咱们再说一说。
用这一招需要爸爸妈妈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小观念、小主意,所以他们是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的。他之所以发脾气,就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底线。所以这个时候你要给他这种冷静处理自己情绪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的时间。
第三招:放手让宝宝有独立的自主空间
▲▲▲
如:让孩子自己刷牙洗脸、吃饭的时候摆椅子,在安全的情况下拿碗分筷子,这样孩子也快乐,还能从中学会本领。
有家长认为,孩子干活就是给自己添乱,孩子做不好的时候自己会不高兴,做的好也会弄得特别乱,最后还要自己收拾。然而孩子的受挫能力是在他们自我学习本领的过程当中、去独立自主的做一些事情的过程当中培养出来的。与此同时,孩子会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会知道这件事情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下次该如何去做。
那么做为家长需要考量一下,到底是我们去给他收拾烂摊子更痛苦?还是我们的孩子不能锻炼独立自主的本领更痛苦?显然后者更痛苦。
所以第三招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一定要多给宝宝机会,多让他独立自主地去开拓自己的小天地。
第四招:狠下心来,孩子犯错误要进行惩罚
▲▲▲
即家长一定要有原则和底线,要有原则的爱,有规矩的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原则,没有规矩的话,那就是溺爱。
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接受惩罚,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句“我错了”就能解决所有他犯下的错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在这个时候要提醒家长的是:惩罚不代表着骂和打。
我们家有一个面壁角,从我儿子小的时候,每次犯错误我都会让他站在这里反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有自我意识,会不服气,我也会特别生气。
在这个时候,我首先用到的就是冷静,我会说:“去站面壁角”,小时候站一会他的专注力就会被其他事情吸引走,会主动跟你讲和,而长大后再让他去站,他表面上是不服气的,也会摔东西,但是我并不会在当时去说他。
我们家每次站面壁角的时间是15分钟,等到7、8分钟的时候,他的状态已经开始松懈,开始扣指甲和墙壁,等到12、13分钟的时候,他开始兴奋地说:“妈妈,妈妈,马上到时间了。”
其实在这15分钟之内,他的情绪已经调节好了,而我也想明白了该如何去对待孩子。
所以大家只有冷静下来才能去和孩子沟通,这种面壁角的惩罚家长们可以学习一下。它是一种很好的惩罚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遇到事情先冷静下来去思考的做事方式。
第五招:表达爱
▲▲▲
中国的爸爸妈妈不太善于表达爱,也不太喜欢去拥抱。其实不管是在任何时候,如孩子哭闹或沟通之后,都要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拥抱和肯定的表达。
这个时候的孩子虽然表面上淘气,但其实是在用各种方式向爸爸妈妈暗示我需要你们的爱。在当下社会有效陪伴特别稀缺,父母一定不要吝惜对孩子表达爱。家长应抛开中国人的含蓄,去大胆地拥抱宝宝、亲吻宝宝、大胆地说:“爸爸妈妈就是这么爱你。”这招也是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学会“享受爱、奉献爱”。
问题答疑:
Q:孩子去早教和幼儿园需要半天过度吗?
A: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因为现在这种原生家庭的特征越来越凸显,所以导致每个孩子原发的性格和习惯千奇百怪,这就需要家长根据之前我说的那三个方面去考量孩子。假如三个方面达到一个方面,就可以尝试一下半天班;假如他的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两条已经没问题,那就不需要多这一个环节,没必要让孩子适应太多环节。
Q:六个月的宝宝有什么办法能让他自己玩的时间长?
A:首先我要纠正一下,六个月的宝宝的专注力大概也就几分钟,你想让他自己玩的时间长是不大可能的。这个时期是孩子亲子依恋以及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也会导致后期分离焦虑的表现,所以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有效陪伴。
那么六个月的孩子又不会说,又不会玩怎么办呢?我提供一个小游戏,就是玩手绢。家长准备一块儿网眼比较大的、透气性好的纱布,用纱布蒙到孩子的眼睛上,在迅速拿开纱布时,对着宝宝的脸微笑。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注意力集中,而且孩子非常喜欢这种小游戏。
有些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看动画片儿或者ipad时一次可以看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但这并非因为孩子专注力强,而是因为其中所变换的信息量刺激到孩子太多,这样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对于ipad或手机一定让孩子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