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桥人,天气渐凉,这些你要注意!

作者:魅力新塘桥 09-01阅读:2473次

九月份本市气候特点为白露节气前气温仍维持高温天气,白露节气后天气由热转凉,且日均温差变化大

九月份是大、中、小学生结束暑假开学和中秋节日期间,在冷热交替、日均温差变化较大的季节,注意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预防的同时,更应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小乔提示

九月份防病重点是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红眼病”等传染病的预防。

01

开学、度假期间应注意食品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是指摄入了被污染的食品后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潜伏期极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为变态过敏反应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严重者可造成死亡。食品生熟不分、操作制作过程中交叉污染、食用未烧熟煮透及腐败变质的食品等是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九月份恰逢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新学期开学,又是教师节、中秋佳节,办酒宴和聚餐随之增加,如餐饮业、集体单位食堂、盒饭公司忽视食品卫生,食品受到污染极易发生集体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应加强预防。市民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或半生食品以及腐败变质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一旦出现类似食源性疾病症状者要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02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预防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发生。

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并伴有感染性休克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该病常年散发,夏秋多见,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易发生食源性暴发,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对该病的预防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应重视对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晨检,如发现患者,应尽早隔离治疗。

03

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手足口病、“红眼病”等传染病发生。

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该病的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虽然手足口病EV71型病毒已经有疫苗问世,但依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的有力措施。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机构,坚持检诊制度,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口腔和手、足等处,同时做好日常用具的消毒。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本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临床表现为眼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经水传播是本病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污染有眼分泌物的手,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毛巾、手帕、脸盆、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本病于夏秋季节流行,其中8-9月为流行高峰,多见于成人。

居住条件拥挤、环境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助本病传播。预防上应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不公用毛巾、浴巾、手帕等习惯;流行期间,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要加强管理和消毒;游泳池要加强对泳客的检查。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04

做好防蚊灭蚊,预防乙脑、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经过10~14天潜伏期即可发病。临床上以突然起病,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或因出现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

乙病的流行季节为7~9月份。10岁以下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近年来出现的疟疾、乙型脑炎病人以外来流动人口为多见,特别是外来民工及其子女在居住地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如遇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医院就医,以免贻误病情,错失就治良机。

登革热:

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39~40℃,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痛和骨骼痛,面、颈、胸部出现潮红,皮肤可出现皮疹等,少数病人可并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本病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夏秋季天气持续高温多雨,蚊、蝇、细菌生长速度较快,是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今年以来阿根廷、菲律宾等国家登革热疫情持续高发,我国广东等省份也出现登革热病例,因此要加强对登革热的预防。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尤其去上述地区旅游期间应做好防蚊工作,如在旅游、工作或返港后出现类似登革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05

注意气温变化,预防普通感冒等疾病发生。

本月份气温由高到低转换期,日均温差大,要特别注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普通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随天气变化过了白露,哮喘病人容易复发,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服用平喘药物,以防哮喘发作。

(资料来源:张家港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