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绝对不能只靠打

作者:互联网 05-11阅读:2914次

教育孩子,绝对不能只靠打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在父母圈里还有一句“不打不成材”,更是成为千万父母教育的准则。我在网上和一些书中也能看到不少支持“打孩子”的教育方式。

要列入这两句话的正确性,我这里就能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一个8岁男孩,一边喝奶一边在沙发上跳,打翻了牛奶之后,家长怕打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就说:“没事,没事,我来处理就好了,你走开一点,一会我重新再去倒一杯给你。你坐在那边看电视别再动了。”

这个孩子认为我犯错没关系有妈妈处理,下一次他一定还会一遍喝奶一边到处乱跳。

结论:孩子不打,永远记不住哪里做错了。

第二个例子:

一个5岁男孩,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结果一次打翻了不停的插拔电视机电源插头,最后导致电源跳闸。家长害怕孩子吓着,就把他拉开,自己去处理,在事后只是简单的说明电源插头的危险性。

孩子觉得没关系,妈妈或许只是在吓唬他,下次一定还会继续玩插头。

结论:不严厉教育孩子,他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第三个例子:

一个3岁小孩,天天在班上打比他小的小朋友。老师不敢打骂他,只能制止、教育他,回家了父母也没有教育他,结果打人、欺负弱小成了他的习惯,甚至以此为乐。

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有心理倾向,长大后或许会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

结论:不打、不骂、不批评,他只会觉得打人很好玩。

以上的例子,听起来,似乎严厉教育、打骂孩子很必要。但是,真的只有这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吗?

孩子的恐惧

我的孩子今年刚好3岁,下半年才上小班,现在正在上苗苗班。其实,他去年上半年就上了苗苗班,一个学期下来老师还经常表扬他很乖、很听老师话,如果其他小朋友做错了,他会去批评、会向老师报告。

但是,这个学期他“变坏了”。从开学不久都现在两个多月,几乎天天在班上和小朋友打架。不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了,把小朋友打哭之后,就站在那啥都不说,老师问他他不应,批评他他就不开心。

最近,发展的更严重了,做错事了还会甩锅,老师问他,他就死活不说自己说,说是别的小朋友干的。

为什么呢?

我和他妈妈分析了一下,是因为我们开始频繁批评他、打他,而且我们总结得出如此“打”“骂”他并不能达到效果。

特别是我,在孩子犯错时,总是在愤怒之下责难他,让孩子感到了害怕,不但没让他改正错误,反而“打”“骂”只在短时间内有效果。更是让孩子错误的理解为“承认错误,就会被打”。

隔代的“宠溺”

除了我们不正确的“打”他以外,他的爷爷奶奶对他的“宠溺”也有大影响。

他2岁左右的时候,自己做错了,他总是会如实得向我们汇报。这个时候,我和他妈妈都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但是他的爷爷奶奶总是说“小孩还小,好好和他说”。

于是,爷爷奶奶就会把他带去玩,慢慢的说“刚才你是不是哪做错了?”这时,他如果说哪哪不对,奶奶总是说“知道错了,下次不能再这样了哦。”;他如果不说话,奶奶就会说“没关系,没关系,奶奶知道你错了,不能再犯了哈。”

这样,他自己就觉得:承认不承认错误,都没关系。

父母的原因

教育孩子是个大难题,即使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他们的经验也未必正确。更何况,年纪大了之后,自然而然会和孙辈很亲,对于“教育”的底线就无法坚守了。

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必须由父母自己来承担。

我的孩子之所以现在变得这么调皮,有那么一点叛逆。归根结底,是因为父母在他2岁时就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爷爷奶奶的宠溺更是采取纵容的心理。

该打,但有尺度

“打”孩子是必须的,但是最好只用在孩子触摸或者尝试一些危险物或者参与危险活动时。电源插头、开水瓶、电梯等,这些东西是不能尝试,一次意外就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情况,是绝对必须严加禁止,必须“打”!

“打”还要看年龄!

五岁之前的孩子可以打,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是非没有很好的判断力,往往讲道理起不到明显的作用,直接肉体的疼痛反倒更能加深印象。

五岁到十岁的孩子,应该尽可能的少打,实在需要打也是在反复说理无用,犯了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打。

十岁之后的孩子是万万不能打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自尊心强,简单的打骂只能造成孩子的叛逆。

打是最无力的教育

让孩子心理上不舒服比让他们身体上痛苦更能让他们印象深刻,受到教训。

比如,我孩子可以让他站墙角反思,规定好时间,不到时间不准离开。在孩子反思期间,就站在旁边看着他,但不与他交流。学龄后犯错的孩子,可以让他在房间内禁足一段时间,没收他一切玩具与娱乐工具,或者让他手写认错书。

直接拳脚相加是最粗暴也是最无力的教育方式。事实证明,惩罚教育方式比直接打孩子更文明更有效。

如果孩子“作”起来无法无天,你实在忍不住,感觉除了动手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式,请试一试以下的方式处理:

(1)要打,必须在冷静的时候,而不是头脑发热的当下。因为在情绪发泄时,容易手上没轻重。

(2)最好有固定的惩罚模式,并且惩罚要有相应的规则,如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固定打几下。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都请将这一点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