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

作者:成长课堂 04-18阅读:3495次

01

有人说,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

话虽略失偏颇,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确实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教育得越变越笨了。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一种现象,他称之为“习惯性愚蠢 ”。

所谓“习惯性愚蠢”便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继而缺乏自信心并逐渐陷入一种无能感的状态。

被无能感笼罩了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笨”,遇到事情不愿努力争取,抱着“我再努力也没改变不了什么”的心态,消极度日。

在造成孩子“习惯性愚蠢”的外部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也最深。

尤其是父母一些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给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

“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

02

那么,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哪些行为或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时在我们着急生气的时候,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或者“你是猪脑袋吗?”

孩子年龄尚小,无法辨知父母骂其“笨”的背后用意,只会真的以为自己很“笨”。

况且,大量负面评价或暗示类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

如果这句话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们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却做出了不尊重孩子、违背孩子意愿,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比如我们常常强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长认为重要的事情。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不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也剥夺了孩子分析、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

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个满身耳朵,却没有脑袋的孩子。

经常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会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做出不合常理的举动。

对于这些可贵的表现,有的家长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了孩子爱发问、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但也有部分家长,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很怕孩子的提问,对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往往报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

“你怎么这么多话这么多问题,少问些问题好不好?”

“你问的问题多傻!”

“你的想法多可笑!”

“快别这样,人家知道会笑你的。”

就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充满好奇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求进步、循规蹈矩、缺乏热情、缺乏创新精神、平静而平庸的人。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丧失。

所以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千万千万!

放大孩子的缺点

很多家长会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甚至无限放大。

可能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这样做只会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不断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缺点的认同感,甚至激起孩子 “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

比如一个胆小、见了生人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不是鼓励他大方、勇敢的喊人,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说:“我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

家长已经给孩子下结论了,孩子又怎么会主动开口说话?

还有的家长不停地说自己的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真的不爱学习了。

为什么?因为你已经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了。

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淡化孩子的不足,这样能收获一个自信、聪明的孩子。

“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

经常拿孩子做比较

拿孩子做比较,是大多数父母会犯的通病。

“你看隔壁xx,学习多努力,成绩多好......”

“整天就知道玩,你怎么不学学xx......”

经常与优秀孩子作比较,会令自家孩子逐渐失去自信,并在潜意识里认为“我就是这么没用!”“爸爸妈妈都嫌弃我”的消极心态。

长此以往,再优秀的孩子都会陷入“习惯性愚蠢”的怪圈中难以自拔。

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随意性很强,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或者仅凭父母一时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

尤其在隔辈大家庭中,最易出现规矩不一致的情况。

倘若孩子同样的行为,有时遭到处罚,有时得到表扬,有时则任由他去,不仅会让孩子分不清行为的对与错,还会养成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无赖习气。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教育也不能例外。

乱用物质奖励

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爸爸奖励了他100元钱;第二次孩子拿着90分的试卷,妈妈奖励了他90元钱;第三次孩子拿着88分的试卷,奶奶奖励了他88元钱;第四次,孩子拿着50分的试卷,向爷爷要50元钱的奖励,却遭到了全家人的责骂。

这幅漫画很好地讽刺了乱用奖励的恶果。

有些家庭,为了激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实现别的什么目标,就采取物质奖励的办法。

“如果你xx样,爸爸就给你xx奖励”。

“下次考试拿第一,妈妈给你买一个最新的玩具”。

但这么做并不明智。

乱用奖励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孩子学习不是为提高自己,而是为了物质奖励。

一旦孩子不需要这些奖励的时候,TA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五岁的呦呦和乐乐在生活区里玩“打扫”的游戏。呦呦说:“你看,我学会扫地了!”站在一旁的乐乐马上摇头说:“我妈妈说我太小,不会扫地,也不用我帮她扫!”

因为妈妈的一句话,乐乐把尝试和挑战新事物的机会统统拒之门外。

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不会做某些事情很正常。

但过度保护,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还会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缩手缩脚的孩子。

只要孩子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唯有如此,孩子的自理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才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

掩盖、纵容孩子的错误

俗话说,小错不纠,大错必犯。

犯错是孩子的共性和权利。但是,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对于孩子的错误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采取掩饰。

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千万别让你的纵容剥夺了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在孩子面前争吵

家庭生活琐碎复杂,夫妻之间吵架在所难免。

但父母当着孩子面争吵,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心理虐待”。

上海市儿童协会曾对1000余名未成年人做了一项心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达到31.68%,比离婚家庭的比例高出3.35%。

吵架比离婚对孩子的心理伤害还严重!

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自我价值感低,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千万、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吵架。

为人父母,我们需时刻牢记的一点是:你是孩子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也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和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打不是爱,骂也不是爱,唯有时刻发自内心的赞赏与肯定,才是最滋养孩子的爱。

以聪明的方式爱孩子,我们才能收获一个更加聪明的孩子。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