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工作上的忙碌,下班回到家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安静静的不吵不闹,不要给自己添任何的麻烦,否则就是不听话的孩子。
如果你至今仍然热衷于“懂事”这件事,那不如早些断了这份执念吧。期待一个孩子懂事,更像是在满足父母的某种幻想,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很爽,成就感暴涨,生活顺风顺水——这对孩子不公平,更不现实。小孩从来不是为了懂事、乖巧、听话才来到这个世上的。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会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当孩子应为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好奇,往往言行显得没那么有分寸,那不是不懂事,而是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你只需要清晰地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会影响到他人。这叫立规矩。
当孩子磨人、闹情绪,让你觉得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那不是不懂事,多半是孩子不舒服了,内心有冲突。(譬如既想独立,又能力有限只能依赖的时候,2岁前后以及青春期常见)。你需要hold住孩子情绪满满的当下,陪伴他平静下来再就事论事。这叫共情与接纳。
当孩子逆反,总跟你说“不”,对你说的话、你做的安排表现出一百个一千个抵触,那不是不懂事,而是意味着你干预太多、掌控太多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在揭竿起义,捍卫自己的主权,表达自己的立场,不想父母对自己太多的干涉,你需要少做一些,再少做一些。这叫放手与撤离。
一个小孩在父母面前折腾,呈现出不懂事的一面,某种程度说,是对父母能力的一种褒奖。因为只有一种情况孩子才会在父母面前闹,那就是他敢。你够皮实,孩子相信你耐受得了自己的折腾;你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建立的好,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最终会被接纳,所以,他们才敢“不懂事”,才敢在父母身边各种“作”。
那些不接受孩子发脾气、不允许孩子犯错以及对孩子限制过多的父母,表面看,他们管教孩子更有成效,其实不过是他们自己无法耐受负面情绪,以及无法承受犯错的后果,苛刻地要求孩子体贴自己。他们养出的小孩,长大后的确很懂事,但也格外压抑谨慎,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太过于“懂事听话”,确实为家长们省去了很多麻烦,但更多的,是痛苦。在工作中,孩子们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反对意见,后来演变为见到领导便低头绕路走,头脑风暴会上不敢说出自己的创意,而这种表现,在如今的职场,简直是硬伤。
生活中很多家长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幌子,处处干涉包办孩子的事情,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就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为你着想,处处为你铺路,你怎么这样对我,不尊重我,不爱我!
为了让自己成为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有些孩子们往往选择让步,放弃自己的自主意愿,也很“懂事”地去照顾母亲的情感需要。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会越来越想逃避。既然接受你的好,意味着要靠牺牲自我去偿还,那么我尽可能躲开好了,我尽可能不接受你的“好”就好了。
这样的小孩长大后,会倾向于封闭自我。百事不求人。万事不求人。积极地看,这很独立。消极的结果却是,他们缺乏求助的能力,人际关系不佳,甚至可能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
他们好奇了,就敢去探究;喜欢了,就敢开口要;不怕被批评责骂,所以敢犯错;因为被肯定和鼓励着,所以敢坚持自己的主张。总之,他们有能力过好现在,而不必刻意去讨好明天。他们面对世界时,之所以能够如此自在、独立又自信满满,只因为他们在父母面前,无数次地犯错、闹腾、各种“不懂事”时,都被允许过、接纳过、理解过。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演练场。在孩子和世界之间,站着父母。而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跟孩子们一起探索,以及正向引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