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宝宝走路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宝宝走路比较晚,有的宝宝走路比较早。坊间传闻,走路早的宝宝会更聪明,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走路早晚真的可以看出宝宝的智商高低?
有位宝妈说:我家儿子6个月了,前阵子刚会坐,连爬还不会,结果这几天我发现婆婆带孩子的时候经常会用手支撑着儿子的胳膊,让他开始学走路和站立。我听说让孩子学走路太早不好,可是婆婆说“走路早的孩子更聪明”。有这种说法吗?
辟谣一:走路早的孩子智商高
研究表明,智商的高低是受到大脑发育的影响,因此身体的协调能力,走路早晚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也就与孩子的智商高低没有关系,走路的早晚不能决定孩子聪明与否。
辟谣二:走路早的孩子命好不好
我国古代有种说法:“男走辛苦,女走闲”,意思是男孩走得越早将来越辛苦,女孩走得越早将来越好命。所以有的老人就不希望孩子过早学会走路,总是把孩子抱在身上,不让他有“走”的机会。
按现在的生活水平,孩子在10个月至15个月期间开始走路都属正常。作为家长,大可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既不要让他过早学走路,以免影响骨骼发育,也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学步,影响他的探索兴趣。
影响宝宝走路早晚的因素
孩子走路早晚,主要受到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性格影响。走路需要3个方面的协调:肌肉力量、平衡感和性格,而性格似乎是影响婴儿走路早晚的最大因素。性格温和、谨慎,或者胆小宝宝,往往走路的时间会稍晚;而走路较早的宝宝则刚好相反,他们比较冲动,好动,往往父母还没来得及拿相机,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越过了各个成长里程牌。
体格影响。每个宝宝对营养的吸收情况不一样,宝宝的身体发育不一样,有的宝宝表现出比较强壮,有的宝宝表现出相对瘦弱。有的宝宝看上去比较灵巧,有的宝宝因过胖显的比较笨拙。这些都是影响宝宝走路早晚的因素。相对而言,体格发育好,比较灵巧的宝宝走路要稍早一些。
客观环境影响。宝宝走路的早晚和家长提供给宝宝的客观环境也是有关系的。比如宝宝在爬行期,家长对宝宝爬行的积极性,想站起来走路的积极性,都给予了正面的锻炼和鼓励,宝宝更容易早走。若宝宝在爬行期,家长过度保护,怕宝宝摔到,传递给宝宝走路的负面信息多些,宝宝更容易晚走。
季节影响。宝宝学走路的季节,是在穿衣比较单薄的夏季,还是在穿衣比较厚重的冬季,这对宝宝走路早晚是有影响的。冬季穿衣厚重,比较笨拙,宝宝学走路时身体的灵活度受限,相比之下,宝宝更容易晚走些。
遗传影响。有调查显示,大约有40%的孩子学走路的月龄与其父母相似,甚至有的孩子连爬行和走路的姿势都和爸爸妈妈小时候一样。这说明先天性遗传因素对孩子学步早晚有影响。
宝宝学走路不用过分干预
家长们要明白一点的是:无论站还是走,都不是教出来的。除了少数有发育异常的宝宝外,绝大多数宝宝都不需要父母过分干预,既不用刻意训练,更不能过分保护。当宝宝身体的平衡能力达到,四肢力量达到,宝宝会走路是个和很自然的过程。一般宝宝在10到15个月会走是正常,有部分宝宝晚走到2岁的也有。
另外,爬行益于宝宝智力发育,多爬行。最好不用学步车。学步车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使宝宝的平衡能力和自然爬行能力都受限,不利于宝宝学走路。
宝宝若18个月以后还不会走路,家长要引起重视,可以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做下检查,如果一切正常,就不用太担心,言语上多给宝宝些正面的鼓励,可以辅助宝宝练习爬行,锻炼宝宝的四肢力量和平衡能力。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爸爸妈妈们明白,学走路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家长只要顺着宝宝的自然发展规律就好了,不用过分担心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