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是一个爱吃零食的小男孩,有一天他经过一家商店,隔着橱窗,Paul看见货架上摆着的蜜饯,久久不愿离开。老板Andy是个好心人,他看见Paul渴望的眼神,送给了Paul一块蜜饯。
第二天Paul又来了,可怜巴巴的眼神讨好地望着老板,老板再次给了Paul一块蜜饯。第三天,Paul再次来到零食店,老板露出为难的表情,没有给Paul蜜饯。
Paul愤愤不平地走开,一边走一边暗暗地骂老板不厚道。越想越气愤的Paul,捡起路边的小石头砸破了零食店的玻璃。
John也是一个嘴馋的男孩子,他看上了零食店的葡萄干。老板Andy对John说,“你帮我把地扫干净,我就送你一包葡萄干”。John把眼睛瞪得溜圆,欢天喜地地帮老板扫地,最后带着葡萄干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后来,每当John想吃零食的时候,他总是来到零食店,跟老板商议用自己的劳动交换食物。聪明的John进一步想到可以用劳动来交换金钱,于是长大后的John创办了劳务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板。
而Paul呢?成年后还在向父母要钱,好吃懒做的他也无心找工作,最后因为抢劫被关进了警察局。
这是很多美国妈妈用来教育自己孩子时讲的一个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有任何给予是理所当然。而父母们,也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习惯向他人“索取”、渴望不劳而获的人。
习惯“索取”的孩子人际交往关系不会好。
孩子从小习惯了从爸妈身上得到钱,上学时习惯了从老师那里得到额外补课,长大后习惯了从朋友那里获得帮助,这样的孩子会把别人对他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
长此以往,他便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享受别人对他的付出而不懂得回报。久而久之,周围的朋友也不会对他有好感,甚至拒绝跟他交往。
习惯“索取”的孩子自尊感不会高。
接受别人的一次帮助和给予是情有可原,接受两次是脸皮厚,经常受到帮助和给予的,甚至强迫人家给予的是无赖。养成这种习惯的孩子,又能谈什么自尊心呢?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他不会容许自己变成他人的负担和累赘,更不能容忍自己接受别人的施舍。
要让孩子杜绝不劳而获的思想,就要让孩子珍惜别人的付出。
孩子的出生,是妈妈经历了十月怀胎和分娩疼痛才孕育出来的;
每天穿上的干净衣服,是妈妈辛苦清洗、仔细晾晒得来的;
餐桌上的食物,是农民伯伯起早贪黑浇灌饲养栽种得来的;
......
教孩子说“谢谢”吧,“谢谢”不仅能让孩子知道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从天而降,而且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