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经常看到有宝妈在妈妈群里说:
我家孩子不爱喝奶,会缺钙么?
宝宝 2 岁多,到底需要多少钙呢?
医生说我家宝宝缺钙,该怎么补?
孩子缺钙和补钙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这其中的盲点也比较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宝宝缺钙的症状
1、轻微缺钙或缺钙早期,宝宝有以下表现:
①脾气怪,烦躁磨人,不听话,爱哭闹;
②胆小、睡不实:睡后容易惊醒,或出现手足轻微颤抖;
③出汗多,与气候无关,冬季也会出现大汗淋漓;
④因烦躁和汗水刺激,宝宝躺着时喜欢摇头擦枕,时间久了,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形成枕秃;
⑤宝宝容易容易吐奶、溢奶、大便稀。
2、严重缺钙时,宝宝有以下表现:
①出现抽风;
②出牙迟或牙齿排列参差不齐;
③独自站立、行走的时间迟(一般小儿1岁会独自站立,13~15个月会独自行走),还会出现驼背、罗圈腿、肌肉松软无力等情况;
④因缺钙还会造成宝宝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引发阵发性腹痛,但又查不出寄生虫,无消化不良、肠炎等病。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可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诊。
看到这里宝妈们可别被吓到了,婴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家长们也不能盲目地给孩子补钙。
不同年龄宝宝对钙的需求量也不同
营养专家指出,如果宝宝一生下来就是吃纯母乳的,六个月以内,不建议补钙。因为母乳中首先钙含量比较多,另外钙磷的比例比较合适,非常利于钙的吸收。母亲注意饮食均衡的话,能完全满足宝宝钙的需要。
0~5个月的宝宝,如果吃配方奶,那么只要每天的奶量达到600~800毫升,便可满足身体对钙的需要。
5~11个月的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每天的喝奶量逐渐减少。对钙的摄取量每天增至400毫克,因此,从这时起应开始补充钙剂,建议选择纯天然的钙剂,像伊分子酪蛋白钙。主要是将奶水中钙的含量减去,看看还有多大的缺口。
1~3岁时,宝宝对钙的摄取量每天增至600毫克。可他们的饮食是从以奶类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的。调查显示,我国1~3岁婴幼儿饮食中的钙仍达不到需要量。因此,每天还应为宝宝补钙150~300毫克,奶及奶制品也仍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每天最好饮奶400毫升左右,同时注意安排奶制品、骨头汤、小虾皮、鱼类等富钙食物。
4岁以后,宝宝每天需要800毫克的钙。
此外,正常饮食情况下再补充营养素的时候,父母要注意有没有过量的问题,要计算钙量。
但饮食中很难计算精确,因此可以隔两三天补充一次,这就有点像饮食,再好的东西总吃也不好,要换着花样,均衡搭配。
常见补钙误区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我选择保健品补钙更安全
保健品没标不良反应≠无不良反应
市场上的补钙产品众多,既有维生素,也有矿物质类;既有药品也有保健品,选择药物补钙还是保健品补钙?这是不少网友的疑问。
其实药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之前必须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才能投放市场。
作为具有诊断、治疗、预防作用的药品,它一定标明适应症,明确治疗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
如此高标准的生产要求,补钙药品值得信赖。
误区二:五成网友认为液体钙更利于吸收
钙剂溶解度高≠吸收快
钙的吸收率因人而异,如果是碳酸钙类,它的吸收先经过胃酸的作用再被肠道吸收。
如果胃酸情况正常、胃蠕动良好,钙剂吸收速度快。
液体钙剂溶解度好并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钙剂里维生素D的含量。
市面上的液态钙软胶囊主要由碳酸钙、维生素D、明胶、纯净水、甘油组成。其中,对钙吸收有积极作用的主要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小肠粘膜吸收钙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不同形态的钙,最终均以钙离子的形式被肠道吸收,钙剂溶解度高并不代表吸收快。
误区三:补钙引起便秘是通病,无法避免
补钙安排在两餐之间最合理
碳酸钙类钙剂经过胃酸作用时,生成氯化钙后到达肠道。其中15%被肠道吸收,85%跟食物中的草酸、植物酸、脂肪酸等结合成不溶性钙化合物,如碳酸钙、磷酸钙等,堆积多了就形成便秘。
补钙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此时,食物对它的影响较小。
适当的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也有效减少便秘。
误区四:补钙同时多进食蔬菜,有助钙质吸收
大量摄入纤维素会抑制钙吸收
大量摄入纤维素、碱性食物、草酸、植酸会抑制钙吸收。
有些蔬菜、豆制品中看似含有很高的钙,但日常饮食中,吸收和利用率却是非常低的,钙与纤维素容易结合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过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会抑制钙的吸收,同时还会加重肠胃负担。
例如,牛奶和鸡蛋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两者都是补钙妙品。
但是如果两者同时进食,却会妨碍钙的吸收,长期食用还会诱发乳碱综合征。
最后还是要强调的是,只要宝宝的奶量充足,营养均衡,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就可以预防缺钙,补与不补最好根据宝宝的饮食情况和儿科医生的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