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你的全部爱,要藏起一半!!!

作者:i贝儿 04-26阅读:3628次

孩子蹒跚学步时,免不了会摔跟头

聪明的父母会显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能力

希望给他一个战胜自己的机会;

当孩子尝试做家务、第一次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

明智的家长会装作很平常,或者及时表扬

决不会因为孩子暂时做得不够好

而伸出自己帮助的手;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聪明的家长会说:“你觉得该怎么办?”

而不是说:“你应该这样,或者那样。”

日本的一个朋友回国内

聊天中他说他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特别的方式

那就是——爱,藏起一半

他们家的私家车在每逢节假日

常常带上全家人外出游玩

10岁的儿子正男最惬意的事情

就是坐在爸爸的驾驶座旁

看爸爸神气地驾驶汽车。

儿子上学和他上班的时间正好一致,

但是他从来不让儿子搭他的车上学。

他每天上班总是一个人驾车独往,

绝不让正男顺道搭车上学。

一天正男感冒身体不舒服,走路也有点困难,

他央求爸爸送他一程。

“不行!”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儿子只好背着大书包沿着大街慢慢地向学校走去。

当他艰难地在十字路口正欲走上高高的天桥时,

突然发现爸爸正站在天桥底下等着他。

他见了儿子,什么也没说,

只是掏出手帕擦去儿子的泪痕,

然后一手拉着孩子,

一手为儿子提着大书包缓缓地跨上一道道台阶。

“孩子,不要怪爸爸,

你现在是学生,不能坐车上学。

将来长大有出息了,

一定能买辆比爸爸这辆更好的轿车。”

朋友的眼圈有些发红。

正男懂事地向爸爸点点头,

接过大书包继续艰难地向前走去。

爱,藏起一半

不是丢失另一半爱

而是爱得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学,更艺术

这样的爱才叫理想的爱,

真正的爱,才是父母对子女应有的爱。


作家毕淑敏曾经做过许多年医生,但是为了爱孩子,

有一次,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时候,

她狠了狠心,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

她在《教你生病》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经过: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

“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

他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

他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最终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

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自面对疾病。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爸爸呢?”“那我就忍着。

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1分钟是1分钟。

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到医院去看病?”

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正是。”

我咬咬牙,生怕自己会改变注意。“那好吧……”

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在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

先挂号,记住,买一个本……”我说。

“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

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

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

坐在门口等。

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

叫你化验你就到化验室去,先划价,后交费。

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

不要叫到你的名字没听清……”

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我内心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后悔、责怪自己,忍耐着时间慢悠悠地向前滑动。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

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

我立刻开了门,倚在门上。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

现在我已经好多了。真是件麻烦的事。

不过,也没有什么。”

儿子骄傲地宣布,

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

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磨炼他,

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爱分很多种,

孩子们需要的无疑是心灵的共鸣和满足。

文中的儿子并不会因为妈妈的 “残忍”

而认为妈妈不爱自己,

相反,这种为了锻炼孩子而采取的特殊方法

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孩子自然能理解妈妈的一番苦心,

并能在妈妈伟大的爱中更健康地成长。

对于妈妈来说,

藏起一半爱比给孩子尽量多的爱困难很多。

其实妈妈给孩子爱,也是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方式,

是妈妈自己对孩子本身的依恋,

说白了,是妈妈自己更离不开孩子。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

物质极其的丰富,育儿理念俯首即拾。

我们每位家长都想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现在,

更想给与孩子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可是妈妈们一定要明白,

您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

呵护孩子成长;

而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

促进孩子独立,学会分离。

所谓“分离”,

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

而是慢慢调整关爱孩子的方式。

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而不是私密相守。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

家长对环境的安全性有一个判断,

不要超出安全的限度。

忽略孩子,但不要忽视孩子。

孩子的成长谁也代替不了,

将来的风风雨雨必须要亲自经历,

未来的路也必须是靠自己走出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