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对吗?

作者:科学家庭育儿 07-18阅读:5528次

轻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在“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号召下,全家人一起行动,进行着养龙育凤工程。

在怀孕期间进行胎教,出生后进行早教,从3个月开始就上各种早教班,参加爬行大赛。再大一点就参加诸如绘画班、奥尔夫音乐班、蒙特梭利班、珠心算班、舞蹈班、围棋班、国际象棋班、语言班、表演班、英语班等。

一个婴幼儿俨然成了地地道道的学生了。从小这样进行早教,参加这些培训班,合适吗?目前对此争论不休,意见各不统一。下面看一个例子。

果果是个5岁的女孩,从胎教开始到现在的幼儿期教育,全家人倾注了大量心血。孩子也挺争气,智力发展相当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在幼儿园多次获得“故事大王”的称号。

但是,最近全家人又为孩子的情况担心了,因为孩子经常哭闹,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做集体游戏时不大胆。在一次课外兴趣班上,别的家长夸果果聪明,妈妈很欣慰。可是有一天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果果妈妈无比尴尬。大家正围坐一圈丢手绢,手绢刚停到果果手中,她就“哇”的一声哭起来了。

妈妈当时很生气,就打了果果一下。在旁边的爷爷奶奶也觉得果果不应该哭,批评她。回到家里爸爸知道后同样认为果果表现不好,指责她一番。

为什么果果会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对其进行了分析。果果家长在养育她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结果和成就,为好成绩而自豪欣慰,为不好的成绩而“难堪”。

但是,孩子对结果才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只要有趣、好玩,他们就会乐此不疲。果果是个懂事而敏感的孩子,在大人对结果的关注下,她也变得关注结果,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明显,可以看得出来,她害怕失败,害怕表现不好。

所以当自己意识到可能做不好时就会退缩。对于这些,大人不了解,也不去理解。比如果果8个月时曾参加一次爬行比赛,开始时她冲在最前面,家里人好兴奋。当快到终点时突然转过头来瞅着别人自己却不动了,全家人揪心地着急,她还是坐着不动,看着别人爬到终点。

父母对此不得其解,为什么她会停下来不动了呢?他们应该去想想孩子在想什么,孩子的小脑瓜中可能是在问:“他们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在爬?”“转过头来看看吧。”“哇!他们爬得好快啊。”如果一个8个月大的孩子知道排除任何干扰一直爬到终点,那么她的心智水平至少比同龄孩子要高出两年以上的水平。

著名传媒人杨澜在养育孩子时有一个观点,“孩子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长大”。她的观点就是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否定。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独立发展过程,一旦孩子能够离开父母,到外面独立生活了,就表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

父母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协助孩子自我成长。这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孩子内在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父母的推动。而自信就是最主要的内在动力。若孩子生下来就处于竞赛状态,就要比出个输赢,那么就要比别人多背一个“不能输”的负担成长着,怎么可能会轻松快乐呢?

两个孩子比赛,每个人的失败率是50%。10个孩子比赛,每个人的失败率就可能是90%。如果一个孩子处在一个总是面临失败的环境中,还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就像我们许多成功的父母养出不成功的孩子一样,原因就是孩子总是生活在与父母差距的阴影下,一直抬不起头,挺不起胸。

所以,请年轻的父母放下“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名言,用心去理解、感悟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信、快乐的人,那么他们一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