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那天在幼升小的面谈现场,在老师提出一些小问题、动手小游戏让孩子回答、操作时,边上的爸爸妈妈神情很不淡定,就怕孩子答错,如果孩子思考的时间超过3秒,父母就开始忍不住数落:
“你可真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
“把这个一串就好了呗,怎么那么蠢?”
“老师,他反应很慢,以后能跟上学习么?”
“他就知道弄手机看电视,做题目就不会了。”
孩子听在边上,有的眼泪汪汪,有的无动于衷,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父母还要动手敲上一记,气氛很尴尬。
老师有时摆手让父母不要说话,或者坐在远一点的位置上,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最终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正确回答出来问题,操作游戏也很顺利,这时父母舒了一口气,又露出喜洋洋的表情。
等孩子出去和同伴玩耍去了,我和几位父母交流一下,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现状,同时给他们讲了一个避免孩子“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他们都觉得有收获,今天把这个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父母,也算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我们先来看一个生物学上的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大鱼吃小鱼,天经地义的事。
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用一个透明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开始,当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大鱼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一开始很猛烈,但鱼显然也是有痛觉的,后面的频率慢慢低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偶尔大鱼还是会猛烈冲击一下,总体而言,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
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平静的躺在瓶底,不再动。
当科学家轻轻取走了套住它的玻璃瓶子,大鱼摇摇尾巴,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
最后,这条大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大鱼真是笨死了!可仔细想想,大鱼原来并不笨,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大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
这种无力感,最终害死了它。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生物学模型,当然也有是用跳蚤做例子的,方法差不多,用玻璃盖住瓶口,让它跳得越来越矮,最终跳蚤也丧失了跳跃的能力。
你不要以为这里仅仅在说那条可怜的鱼或者跳蚤,其实,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在孩子身上。
孩子某些特长的天赋或许各有差异,但基本的智力除了极少部分先天差异之外,绝大部分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后来在学习上表现的差异很大,其中就有后天教养的差异,而习得性无助对于学困生而言就是一个根本原因。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习得性无助”的消极心理,逐渐产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强烈怀疑,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所有的父母都会坚定地说自己不会让孩子陷于这种境地,但一些细节可能会让你无意见把孩子推向这种状态。在生活中,年轻的父母如果有以下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扣在“越来越笨”的空间里,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过早进行知识传授,忽视孩子自身感受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对孩子进行高难度的知识教学;
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自满”,而设置了过高的学习目标,以他不能解决为标准,美其名曰高标准;
但是,孩子尽了力却总也达不到,每次尝试都失败,孩子就会感觉很受挫,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内心体验会越来越糟糕。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胜利”、“赢”的自信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最近一个官方信息是教育部行文要求幼儿园不得教学小学知识,应该是以纯游戏为主,很显然这是遵循了孩子的自然规律,通过自然的游戏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可以有多元化的评价让孩子不至于过早的丧失信心,避免习得性无助向幼儿阶段延伸。只可惜父母如果没有这个意识,人为的自己加码,那就是孩子的不幸了。
2、父母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爱打游戏,就是不爱读书,不学习,可我是大人了,跟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有什么关系?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大人归大人,小孩归小孩,没有直接关系嘛。
但事实上是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在那个实验中有一个玻璃罩子,我们可以隐喻为孩子周围的环境,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爱看电视、玩手机、终日打游戏的父母实际上构成了这个玻璃罩子的第一层基础,孩子不会再父母这边有正向的反馈。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境界,直接决定孩子能够到达的起点高度,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至大。不学习、不读书、爱打游戏、爱玩牌的父母,就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阅读、学习环境(这里要指出一点,有极少数父母虽然不识字,但他有学习力,自己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孩子也必定不会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学习能充分开启人类思考的大脑,锻炼思维能力。经常思考是使人聪明、锻炼大脑发达的最佳方式。长期不动脑的人,会加速大脑衰退,聪明人也会变迟钝。
3、对孩子用肢体暴力或语言暴力
有的父母,一遇到事就大声责问、甚至动手打孩子。
孩子害怕家长愤怒、扭曲的面孔和暴力言语的权威,只能选择沉默。
时间长了,会形成内向、封闭、少言寡语性格,而这些是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在性格上的标配。
本文开头的那个场景里面,这些焦虑的家长脱口而出的那些评价本质上属于语言暴力,但是他们自己毫无觉察,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在他们的理念里,孩子就是要骂要打才能成才。这里要严肃的指出:父母打骂孩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问题的,打骂只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孩子被打被辱骂,情绪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状态,严重的导致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到那时父母后悔都来不及。
4、只准学习、不准玩耍
有的父母,自己或许是在上一辈严厉管教下长大的,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出息,但他倒是继承了上一代那种狭隘的孩子成长理念:只要分数,不要其他。
只要看到孩子手捧书学习、做题,就心花怒放;一看到孩子玩耍、游戏,就大发雷霆,火冒三丈,着急的话就要动手。在他看来“孩子一玩,心就变野,不会学习了”,于是,天天就死盯着孩子的做题、做题、做题,从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和自由。
一旦孩子没有自由的活动游戏和独立的玩耍时间,同样是一个玻璃罩,孩子会内心觉得失望,对于学习本身更加厌烦。
理智的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玩,而是帮助孩子一起制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不仅仅是学习计划,包括娱乐、玩耍和游戏时间等,劳逸结合、玩学有度,给孩子释放压力和排遣情绪出口的机会,只有让压力和情绪得到充分释放,才能让学习更有动力和方向。
5、大量的负面暗示
很多父母有口头禅或者是谦词,经常有意无意在外人或孩子面前,说自己孩子笨,太笨、笨蛋等。殊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用语和措辞,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其实,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有些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坏处,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的年龄尚小,无法分辨家长更深一层的含义,他们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脑袋瓜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学习可费劲了。”
整天被大量的负面暗示所淹没,孩子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以上5个方面如果父母都具备,那么一个如假包换的“笨小孩”横空出世了,他一定啥事都不会,就等着父母来骂,来确认自己的“笨”标签贴的正不正,想想也是伤心。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美好未来,父母应该多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陪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一个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变的“聪明、有智慧”做好充分条件。
年轻而智慧的爸爸妈妈们,相信你能做到!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合适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