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不算数、总变主意,到底心里在想啥?(附假期陪娃推荐)

作者:萌芽研究所BUD 09-30阅读:5779次

想象一下平时你和两三岁的孩子相处的场景,他们是不是总是很多变:

这是我在后台收到的两个妈妈的留言。其实我家Eric有段时间也是这样子的。有一次我心血来潮给他弄吃的,但他给我的“反馈”却是:

遇到这种情况,我当然也有过这种想法:

但是,内心咆哮归咆哮,当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还是:接受孩子的多变状况吧,不要对具体事情较真,再对症下药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经验,详细跟大家说说,面对这种情况,具体应该怎么办。

放下对具体事情的较真

我们都知道,2岁的孩子是很会很坚持自己的主见,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会固执地要做到。

如果我们一时没有猜中孩子的内心想法,他们就会像点爆了导火线一样,开始发出挣扎地、哭喊的话语 “不要——”“讨厌——”。

但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的真心话,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语言表达都不够成熟,不能明确自己的需求,顺利用言语表达内心完整的想法,所以经常会前后主张不一致。

当孩子反复说“我想要吃饭”“我想要吃面条”的时候,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是这样的:

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型的。比如像下面这张图,孩子虽然能够明白A点和B点的位置,但是却无法明白从A点到达B点需要的路径。

所以,孩子前一秒想吃饭是真的,后一秒想吃面条也是真的。

但是他并不能明白,原来从吃饭到吃面条,是需要妈妈先放下已经做好的饭,重新起锅,再等个15分钟,才可以做好另一碗面条,所以他只是想当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不想谈,那就先不谈”

如果孩子一直这样反复无常,我们都会感到很为难,有时候甚至会烦躁起来。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都先冷静一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说:

给自己和孩子一定时间的缓冲和冷静,是帮助过渡这个状况的最佳办法,也能帮助我们自己重拾一个平常心。

好的沟通,并不是转嫁自己的负面情绪给别人,而是在自己处在负面情绪的状态下时,能够知道如何“喊停”,让处在情绪旋涡中的彼此,有个冷静的空间。

我之前写过《我也会有很丧的时候,这就是生活啊》,里面的心态,也可以运用在亲子矛盾中。如果孩子陷入了情绪中,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讲道理,那就先不谈。

不用强迫自己就得是完美妈妈,把每句话都盯到极致。很多时候和孩子讨论的过程,并不需要完美,但是需要真实。

这里的真实,包括了我们的表情、语气、表述的方式,以及所示范的方向。

复述对话是情感接纳

等到大家的心情平复一些后,我们可以再和孩子回顾事情和随之产生的情绪。因为即便我们被孩子的反复折腾得内心焦躁,但孩子的情绪是真的,需求也是真的。正因为孩子受限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更需要温柔地回应孩子。这里所运用的方法是“对话复述”。

比如,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跟孩子说:

说这句话一点都不难,但是我们往往就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我们这么说不代表是在“迁就”孩子的任性,而是给孩子一种情感上的理解。

感情的联结是沟通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情绪化、脾气暴躁,并不是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实现,而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理解。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许会困惑,“我也是这么跟孩子说的啊,可他就不听,怎么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反思当时说话的语气、状态、和表情了。

我们的肢体语言、表情动作、语气和语速,都是和孩子沟通的要素。我们的每个微表情也都在透露着说话的真诚度指数,而孩子比谁都看得清楚。

坦白事实来帮助引导

在“对话复述”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事实”(是事实,而不是托词)的情况,坦白告诉孩子事情的可行性或其他顾虑。我们可以接受和理解孩子的情绪,但不代表我们就要接受孩子的任何要求。

当我们接受到孩子的需求后,就需要考量这个需求,是否符合目前的现实情况。如果家里真的没有面条呢,假如真的不可能想去麦当劳,我们就去麦当劳呢?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

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绪,但是也同样可以引导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一开始并不会了解,但会被我们感染——只要亲子关系一直在理解和沟通里。

这里需要留意我们对客观事实和自身感受的区别,有时候,我们明明是因为“自己不想外出吃麦当劳”,却告诉孩子,是“因为麦当劳关门了,放假不开业”。

信任无关乎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当我们撒了一个谎,迟早都会有被知晓的时候,伤害的还是彼此的关系。

做真实的父母,也包括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分享,孩子可能一开始会不能理解,但最起码,孩子不需要怀疑我们的真心,这是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根基。

我一直都不认为,接纳等于全然的不拒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这里无外乎孩子、也无外乎成人,关键是我们的心态是否平和,我们是否会用真诚的方式,用合宜的方式尝试沟通。

沟通也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意见传达,更不是无止尽的委曲求全,我们需要知道彼此的分寸,更需要保持客观,对事论事、真诚坦白。

前几天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也在讨论成人之间的沟通难题。

看完以后我也感触很深。这个月我不是一直在开工作坊么,我们所努力去做的,就是换一个视角去看沟通的动向,用自己从来没有试过的方式去理解,原来倾听,不是用耳朵听见了对方的完整的话,而是我们愿意去等待,去理解,去走近彼此那份想要努力发声的心。

这也是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反过来给我们带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