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小男孩元元,已经一个学期不去学校上学了。
之前,元元上学一直很积极,还特别怕迟到。但上学期开始,就三天两头不想去,总说肚子疼,要不就胃疼。父母强行送他去学校,他一出家门口就开始哭,在地上蹲着不走,拼命拉他,也不起来。
后来就演变成怎么也不去学校了。在家有时嗜睡,有时没缘由地发脾气,有时候还过分紧张。妈妈要出门,他就紧张地问妈妈要去哪里,不让妈妈去上班。
元元妈妈说,现在家里基本不能有大的声响,或者她和孩子爸爸说话稍大声点儿,元元就开始情绪激动,还做出捂耳朵的姿势。
因感觉问题严重,他们一度带元元去医院检查,孩子身体指标均无问题。后来,元元变得不但不爱出门,连医院也拒绝再去了。夫妻俩非常发愁,于是带孩子来到了心理诊所求助。
经过了解,发现元元小时候,父母都很忙,孩子三岁前都是由保姆带着。后来,夫妻俩的事业越来越好,但在一起相处总是矛盾不断,争吵连天。
元元爸爸应酬多,爱喝酒,经常酒醉了回家。和元元妈妈吵架,还爱砸东西,有时候孩子睡了,还会被惊吓醒。妈妈气不过,还把元元抱在怀里诉苦,当着元元的面和爸爸争吵,还让孩子来评理。长期的吵架过程,因忍受不了,元元妈妈有时候就会离家出走。
据元元回忆,从他记事起,家里就长期充斥着争吵打骂声,让他一度很害怕,有时候父母吵急了,说的话很难听,他劝架都劝不住。
元元每天在学校上课也很担心,怕父母在家又吵架。有一天,吵架之后,妈妈就出门不见了,电话也关机了,一天都没有消息。
“我好害怕,好怕妈妈再也不回来了!”虽然妈妈第二天又回来了,但元元特别害怕妈妈抛下自己,怕妈妈突然不见。他完全没有心思去上学,希望能在家看着妈妈。
不难看出,由于长期经历父母之间的争吵,元元感觉到不安、无望和恐惧。
家里长期充斥着不和谐的声音,让孩子无法平静的生活;父母粗暴的争吵,没有顾及到给孩子的感受和伤害。特别是妈妈赌气离家,没有给孩子一个解释和沟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有被抛弃之感。爸爸的砸东西刺激到孩子的感官,让孩子神经紧绷。
经过长期的紧张刺激,孩子无法自行消化处理情绪,又过度担心妈妈,所以潜意识里选择不去学校,而是在家里洞悉一切。因为只有在家里,才能知晓父母的情况。这也是孩子形成的极度不安全感所致。
由此可见,家长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孩子容易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对他而言,爸爸和妈妈同样重要,他不希望任何一方受到伤害。父母争吵过程中强烈的语言刺激及肢体冲突等画面都会深深印刻在孩子的潜意识中,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反应。
比如,生理上容易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失眠,做噩梦;情绪上会害怕、沮丧、麻木、孤独感,过分敏感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安全,爱哭泣等;认知上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自卑、优柔寡断,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行为方面,会出现社交退缩,逃避疏离,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仇视社会等。
夫妻难免拌嘴 ,如何把握分寸?
彼此可以商量达成共识,鸡毛蒜皮的小事尽量不吵,重大事件非吵不可,也要适度,尽量不过度用刻薄语言,不要有强烈的肢体冲突,以免形成吵架后应激障碍,深深伤害日后的夫妻感情。
发生争吵后,尽量不要长时间冷战,吵架后要积极沟通,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怎样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父母争吵尽量要避开孩子,更不要拉孩子做中间调解人,让孩子卷入其中。避免夫妻一方对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
另外父母也不要存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孩子就不知道,就不会影响孩子。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即使不当孩子面争吵,孩子在很多时候也是能体察和感受到的,同样受到影响。
最后,父母任何一方不要轻易负气离家出走。事后也要告知孩子,这是父母之间的事情,与孩子无关,避免孩子盲目猜测和自责。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停下争吵的脚步,积极去学习和成长,学会用缓和及友好的沟通方式来交流!
作者:王灵芝(心理咨询师)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