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反问父母要三思

作者:赵博士养育咨询室 11-08阅读:5156次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观点和内容应邀为《学前教育》杂志供稿。

当你对孩子进行谆谆教诲的时候,比如你告诉他你要这样整理玩具,不要那样做;或是善意提醒孩子的时候,比如你让他别走水坑,要绕道而走;或是耐心要求孩子的时候,比如你让他画画的时候头抬得高一些;孩子有没有回你一句"为什么必须要听大人的?”

当孩子因为没有“听从”你的建议,确实吃亏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恨铁不成钢?”“指责孩子?”还是对孩子“幸灾乐祸”?无论如何,大多数父母心里都是极为不爽的。

心理剖析

孩子的一句话,“为什么必须要听大人的?”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字,却投射出孩子内心的两个关键性疑问:一是听大人的?二是必须?

两个疑问蕴含着三个潜台词:一是孩子认为大人也不总是对,没有必要总是听;二是孩子认为有些东西自己也知道,完全不需要大人来反复唠叨提醒;三是孩子不喜欢大人的谆谆教导的姿态,既不愿意接受大人的“事前诸葛亮”,也不愿意接受大人“事后的马后炮”。

面对反问,父母常困于两点:一是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接受明智的建议?二是如何沟通才能让孩子愿意听取大人的建议?施教与受教历来是两个过程,如果没有达到共识,缺乏良好的沟通,父母与孩子各自为营,再好的教育也不得传递,还会导致亲子关系逐渐恶化。

溯本求源

对孩子持有偏见

一旦遇到孩子教养问题,父母常习惯性思维常会朝着两个方向:一是归因于孩子,孩子不听话,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二是自己教育沟通不得法,不够艺术性。表面上这样的思考很尊重孩子,很为孩子着想,但却潜在地暴露出父母内心笃定的信念:“孩子就得听大人的!大人就是要管控孩子!孩子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必须要大人时时监控和帮助。”基于这样的信念,父母教育孩子时,就积蓄了很多焦虑,实施管教时必然显得心焦气躁,容不得孩子的半点质疑。

总是想要掰正孩子

如果父母一跟孩子沟通,就是输入各种“正确的建议”,孩子就很容易叛逆和抗议,自然都不会接受。因为这种沟通并不对等,并不是双方的对话,而是父母总是在对着孩子说话,只是单向的沟通,没有双向的交流。

父母一给建议,孩子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又让大人不满意了,自己可能又做的不对,自己又需要调整。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内在感受,感到被否定、被质疑、被指手画脚。

解决方案

多身教少言教

不得不说,很多父母善于言教,认为只要自己把道理讲给孩子听,孩子听明白了,听进去了,就会有改变有成长。但往往事与愿违,父母说的越多,孩子听的越少,错的越多。父母终日碎碎念,不仅容易导致孩子分不清主次和轻重缓急,还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父母的监控之下,不得自由。

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少说多做,孩子更愿意在跟父母一起“做事”的过程中去学习。父母要多和孩子玩到一起去,而不是一味地讲道理,在玩的过程中提出建议,“咱们这样整理吧?要不要把头抬得高一些?”跟孩子玩到一起时,孩子会更多感受到父母友好的建议,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遥控,而是询问和商量。

父母可以提高游戏力,表面更“强硬”一些,比如一把熊抱孩子,出其不意,让孩子体验一把“飞高高”,一边抱一边说,“这下水可不会弄湿你的鞋子啦!”既然父母目的是让孩子调换一种行为方式,就可以自己想把嘴巴闭上,直接行动起来。

多示弱少强势

有些父母可能会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认为对孩子要严加管教,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后续的事实会提醒父母,严厉往往带不来有效,父母的强势会更多地激发孩子的叛逆和反抗,绝不是听从和顺应。小孩子的管理,完全没有必要如此严苛,越是懂得示弱的父母,越能让孩子更加强大,更能接受父母的教诲。不信,父母就试试吧。

如果父母,不是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比孩子更有先见之明,懂得更多,知道得更多,也许就不会遭遇孩子的反感。父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有主动提出问题,求助于孩子,或者是邀请孩子一起来决断,“这样整理好吗?帮我想想办法吧?”这种征询式的沟通,能够赋予孩子极大的选择权,让孩子更愿意倾听和关注大人的话语,当孩子被引导着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被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父母就能不显山不漏水地让孩子“听大人的话”。而孩子感受到的则是“我听了自己的话,我很棒!我依靠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多共情少指责

当孩子正如所父母预料的,发生了“不幸”时,父母内心对孩子多是责备和不屑。多少父母第一想法便是归罪于孩子,“你看,你不听我的话,果真出事儿了吧!要是听了我的话,怎么会这样?”父母此时的反馈,于孩子看来,简直就是一种暗自得意地幸灾乐祸,是父母对自己赤裸裸的“蔑视和看轻”。即便孩子知道大人说的是对的,也绝不愿意听取。

无论何种境遇,当孩子受到挫折,遭遇不开心时,父母的第一反应都理应是“同情和关心”,跟孩子感同身受,在乎孩子的心情和安全。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关心,才会愿意跟父母敞开心扉,沟通学习,而不是像只受伤的小刺猬一样,竖起所有的尖刺,回击父母。

如果爸爸不说些伤人的话语,而是立即过去查看和关心,“宝贝儿没事儿吧!下次别走这里了!弄湿了谢多不舒服啊!”对比一下就会知道,孩子自然更愿意听大人后面的话。

多灵活少刻板

很多父母会刻板的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全部,能够驾驭和预测孩子的所有未来。显然这是极不科学的想法。孩子毕竟是新一代,作为上一代的父母,可能比孩子更有智慧,见识更广,方法更多,但是父母完全覆盖孩子生活的想法必是刻板和唯心的。所以,父母需要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孩子,依据孩子的发展状态更新自己的想法,不可无条件地奉行一些理念,先入为主地教育孩子。就像孩子质疑的一样,确实没有什么总是必须的。

如果父母懂得向孩子传递开放灵活的相处基调,孩子的管教便会更加得心应手。当孩子问“为什么一定要听大人的?”你可以每次变换不同的反问,幽默地回应,而不是立马回击孩子,比如“为什么不要听呢?”“因为你有耳朵呗!”“谁让我比你懂得多呢?”“因为我说对了呀!”“可以不听啊,你来说说,我听听你的想法”。

恶言恶语只会让亲子关系僵化无趣,为人父母,对孩子满腔关爱,别让自己的爱受制于你的沟通技巧,无法输出。多一些调皮风趣,父母角色会更加鲜活生动,重要的是受孩子欢迎。做父母,何必自讨那么多辛苦?

-END-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赵博士养育咨询室」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