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的孩子怕生怎么办?社交障碍排除一定要趁早!否则后果可怕!

作者:大话科普 11-09阅读:689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话科普 ,关注我们公众号,回复“育儿”了解更多科学育儿知识。

满周岁后,

孩子通常还是会有些怕生,

对待陌生人可能表现出一些戒备心理;

但对于同龄的陌生小朋友,

孩子的戒备行为却会马上消失。

这是由于孩子的社会性已经逐渐发展,

即将开始结识自己的小伙伴了。

有些孩子可能会有些胆小,

不喜欢与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

有些孩子可能在一起玩游戏时比较笨拙,

没有小伙伴灵活;

这都是发育过程中的很正常的现象,

这些时候,

爸爸妈妈一定要发挥桥梁作用,

帮助孩子与小朋友更好地互动,

让孩子慢慢感受到友谊的快乐,

学会等待,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下一阶段的交友提前做好准备。

13~24个月之间,

在孩子的社会性发育上

爸爸妈妈需要知道这些:

01

条件允许的时候,

爸爸妈妈们可以多带孩子去户外。

孩子在户外可以展开各种活动,

远比在家里丰富自由的多,

这无论对孩子的精神还是身体,

都有很大好处。

02

1~2岁的孩子已经不像以前那样,

时时刻刻都要妈妈抱着了,

但还是有些怕生。

怕生是孩子开始了解自己与其他人关系的信号,

是发育正常的一种表现,

一般在两岁以后会逐渐消失,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03

如果孩子出现“分离焦虑”,

连和妈妈分离片刻都不能接受,

这表示孩子和妈妈之间,

还没有形成可以信赖的亲密关系。

孩子无法相信妈妈离开之后还会回来,

所以极度紧张。

这种情况会影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其他人建立关系。

04

如果孩子有“分离焦虑”,

可以慢慢地教他自己玩。

比如在看图画书时,

可以问孩子,

“妈妈去准备点心,

你一个人看一会儿,好吗?”

制造一个妈妈离开、孩子自己玩耍的环境。

离开时间从1分钟到5分钟、10分钟慢慢增加。

05

有些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会对孩子很多事情放任不管。

其实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不安和情绪障碍,

孩子可能感觉被冷落,

然后变得更不听话。

在孩子满2岁之前,

爸爸妈妈还是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呵护,

5岁后再培养他的独立性。

06

这个时期孩子思维能力没有发育完全,

在愿望得不到满足、遇到挫折时,

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能出现“愤怒惊厥”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剧烈喊叫、撞头,

在某几秒内,甚至出现呼吸暂停、脸色发紫的情况。

此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过分慌张,

也不应因此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种症状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非常正常。

07

满周岁后,

孩子已经明白其他小朋友和布娃娃是不一样的了,

但是很可能并不喜欢一起玩耍。

因为孩子现在还只会以自己为中心,

并且不知道自己可以和爸爸妈妈以外的人亲密相处。

虽然这样,

还是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与小伙伴见面的机会,

交友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08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

他开始出现害怕和恐惧的情绪,

这是孩子预知到会感到痛苦。

如果孩子对陌生的情况表现得过度敏感的话,

爸爸妈妈要思考一下,是否曾在不经意间,

让孩子接触过暴力的场面或曾受到过严重的惊吓。

妈妈的陪伴是消除孩子恐惧最好的方法。

09

有些孩子会表现得非常固执,

在公共场合一旦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

孩子学会说“不要”,

这是他们有了“自我”,

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但妈妈不能对孩子的执拗放任不管,

必须把握对孩子坚持自我意愿的尺度,确定好底线。

10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

朋友并不具有特别大的意义,

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和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

体会到一些与父母相处时没有的感受。

而小朋友们在玩耍时难免出现打闹或者争执,

妈妈要尽量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

如果孩子被欺负了,

要首先安慰孩子,

避免孩子内心变得胆怯。

育儿小知识

有些妈妈会奇怪,

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扔下孩子一个人,

一直带在身边,

孩子却还是会出现不安和情绪障碍。

需要明确的是,

并不是只要妈妈待在旁边,

孩子就会无条件地信任妈妈,

妈妈和孩子之间实际的互动才是关键。

如果妈妈总是自己玩手机,孩子在旁边自己玩玩具,

或者妈妈虽然待在孩子旁边

但总是带着厌恶、不耐烦的情绪,

都很难和孩子形成亲密的关系。

经常与孩子交流,陪孩子玩,

对孩子的行为和感情都给予回应,

爸爸妈妈与孩子才能建立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

孩子才不会因为妈妈的离开而慌乱不已。

关注公众号大话科普,让你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下载科普中国app了解最权威、更全面的科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