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冬上节目痛哭:父母健在,却活成了孤儿,看完泪奔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01-25阅读:2691次

作者:语不惜(富书专栏作者)

最近看了一个综艺《我家那小子》,陈学冬蜷缩在茶几底下痛哭的画面至今让人难忘。

节目现场,他几度情绪失控,崩溃到大哭。

陈学冬说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孤独”。

KTV内,他在恩师汤老师面前,失声痛哭,说“我是一个很孤独的人”;

回到家里,他对着家中的多肉植物自言自语“不需要照顾都能长得很好啊”;

他会和友人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陈学冬身上的孤独寂寞冷,让人心疼。

观察室内,大姨一句话,说出了陈学冬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陈学冬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收获到的是大姨和老师的爱

只是,父母之爱在一个孩子的生命历程里,又岂是可以随便代替的?

没有享受过来自父母的关爱,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那种无法言说的遗憾,成了孩子一辈子的痛。

哈佛心理学家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我就想做个有妈的孩子”

《少年说》第三季中,初二女生张舒心隔空向妈妈喊出的一句话,让人泪奔。

妈妈,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忙到连见我一面都很困难吗?

我感觉我就像孤儿院里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一个人

张舒心的妈妈是开服装店的,经常因为进货忙到凌晨两三点才回来。

平时女儿住校,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在家,但即便是这些日子里,他们母女也很难见上一面。

往往是,她到家的时候女儿已经睡着了,她早上出门的时候女儿还没有睡醒。

节目播放到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了般,台上除了张舒心的抽泣声,再无其他。

都说“有妈的孩子像颗宝”,明明有妈,却活成了一棵草。

看着这个泪流满面,眼神中充满失望和失落的孩子,我的心里生出了满满的心疼。

正如主持人陈铭所言:“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态度状态,对一个孩子有巨大的不可逆的影响。”

永远不要让你的孩子,活成双亲健在的孤儿。

都怪你不亲自带我,把我搞成这样

《人间世2》中,骨肿瘤少女王思蓉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在苏州打工,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

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没人注意到王思蓉腿疼根本不是生长痛,而是因为骨头里长了骨肉瘤。

“我不是一位好妈妈。”得知女儿得了恶性肿瘤,王思蓉的妈妈悔不当初。

妈妈,我为什么生病?都怪你不亲自带我,把我搞成这样。”每每想起女儿的话,妈妈就自责不已。

她说:“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宁愿少挣点钱,也要陪在孩子身边,把他们照顾好。”

《奇葩说》辩手颜如晶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连续剧错过了,可以补得回来,但孩子的人生一旦错过,却再也无法弥补。”

多少父母,活成了孩子心中的“隐形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孤独地行走于人世间。

她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我有挺大的责任。”

中国城市亲子调查数据显示:

七成中国父母没时间陪孩子,仅30.32%的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全职父母的比例不到一成;

73.13%的父母会因为工作原因取消与孩子的约定,67.75%的孩子由老人照顾,独立照顾孩子的父母仅占三分之一。

老人已经成为了带孩子的主力军。

《少年说》中,有个从小被姥姥带大的女孩走上勇气台,花式吐槽姥姥对自己的各种“监控”。

她在屋里和同学语音聊天,姥姥会趴在门上偷听;

她和同学去逛街,姥姥会一路跟踪自己;

她早晨去上学,姥姥会借故去锻炼身体送她去学校;

她放学后和姥姥说好6点回家,姥姥从5点就开始对她电话轰炸……

面对外甥女的声声控诉,姥姥说出了自己的无奈:

她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我有挺大的责任。”

不是老人不想放手,是她不敢放手。

帮儿女带孩子,不是简单的看孩子这么简单,比看孩子更累的是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不但要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还要保护好孩子,不能让孩子有一丁点儿闪失。

有朋友自豪地说,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是父母给带大的。

她说:

把孩子放给老人带,既省了钱,还省了心,而且还让老人有了精神寄托,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是,老人也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啊。把孩子甩锅给老人,是一种自私和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有人说:”我忙啊,老人不带谁带啊?“

中年人的生活哪个容易?但忙却不是不陪孩子的理由。赚钱养家和陪伴孩子只能选其一,这是一道伪命题。

不要让你的老人,在年逾古稀之年,依旧要背井离乡为你照看孩子;不要让你的孩子,在本该享受父母之爱的时候,却只能对着空气喊“爸爸妈妈”。

老人和孩子,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爱的人。

近期,人民日报发布的一个小视频《家书抵万金》,让人看到泪目。

院里的桃花开了花,小狗也长大了,爷爷的牙齿掉光了,我的裤子又短了。

爸爸呀妈妈,我想你们了。

老板对你们好不好,病了怕不怕?

爸爸呀妈妈,你们还好吗?

好久都没打电话,你们想我吗?

爸爸呀妈妈,我等你们回家。

想爸爸陪我放风筝,想听妈妈讲笑话。

作业错了想爸爸改,辫子想妈妈扎。

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字字扎心。一句“爸爸妈妈,别走了好吗”,让人心里发酸。

有人说:我们付出一切只为了孩子过的体面,到头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声声埋怨。

其实,孩子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的不体面,他们要的也从来不是体面。

或许,很多孩子想要“佩奇”,而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他们想要的不是玩具,他们只要爸爸妈妈回家,吃上一口妈妈做的饭菜,听爸爸讲讲童话故事。

对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来说,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这就是最好的“配齐”。

趁时间还来得及,趁孩子还需要,趁“父母有效期”还在,请把欠了孩子的“时间债”还上,不要让他们活得连个孤儿都不如。

你的有效、用心陪伴,将会是孩子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作者简介:语不惜,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主创团作者,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家庭教育及心理学资深爱好者,专注分享婚姻、情感、育儿知识,理性思考,用心写文。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