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在家的表妹最近跟我聊了这么一个事情:
看到小区邻居的全职妈妈们凑在一起有说有笑,育儿上互通有无,孩子在一起有玩伴,她很是羡慕。
她想到自己成天就一个人,孩子越来越大也需要一起玩的朋友,所以表妹也想凑伙跟大家一起。
但是,真的深度参与了才知道,说是为孩子凑一起玩,其实妈妈们之间的社交,绝不比孩子之间的轻松。
孩子的恩恩怨怨至少都在明面上,一个不爽大不了哭出来,可是妈妈们的“明争暗斗”,却也让她颇费心机,细想想,也有不少是非、歧视和缠斗。
表妹说,妈妈们交往起来,是是非非很烦人,比带孩子本身还耗费心力。不交往吧,自己和孩子难不成要活成“孤岛”?到底该咋办?
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任何人际交往中都有可能出现的“势利眼”。
接触过一位孩子三岁时跨城搬家到广州的妈妈M。她原先生活在北方一个城市,后来有机会搬家,她“就像逃命似的,赶紧离开了原来的环境”。
她说,有了孩子后也是本着“为了孩子有个伴“的想法,开始和其他妈妈打交道,迫不及待想和别的妈妈打好关系。
但M说,这种深入的”妈妈圈“的交往,基本上没小孩子啥事,最后还是大人的江湖。
比如,参与身边全职妈妈的圈子时,大体套路是,初次接触,大家客客气气,一派斯文又克制的样子。
第二次开始,开始有人很热络地问你:
房子多大?开什么车?老公做啥工作?公婆做啥的?
有套路深的精明人,还会省略前面两个问题,直接问:你家车位买在哪里?
除了这些问题外,慢慢的接触中,会有人很着意地分辨你的衣服和孩子用品的品牌和价位。
M说,有的妈妈更精明,一个小区住着,会通过住的楼层来判断你的家庭层次和收入。
除此之外,全家是否旅行,旅行乘什么航空公司,住什么档次的酒店;买东西是去商场,还是批发市场街边小店;吃饭是去食物精致服务上乘的高逼格餐厅,还是普通消费的大众去处;这位妈妈什么风格、育儿理念……
总之,大家会根据这些“蛛丝马迹”来判断一个全职妈妈的经济状况,再根据经济状况,决定对彼此的姿态和交往模式。
M说,不亲身经历你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压抑,就算亲身经历了,受了很大的影响,你还不一定能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才是女人之间交往最可怕的地方。
而且越是小地方,这种“势利”“攀比”的风气越浓。
你要么也盲目地消费、焦虑、跟风、比较。要么就自动或者被踢出局,被边缘化,接受“被晾在一边”的待遇,总体风气就是“恨人有笑人无”。
除了每种人际交往中都有可能出现的“势利眼”,还有个每个妈妈圈里都有的心态,就是“育儿优越感”。
有句老话不就说了吗,“孩子是自家的好”,这潜台词是“我家养孩子那才叫有一套”。
所以,潜伏在妈妈圈里,左耳朵刚听了:“哎呀,我跟你们说,隔壁家那谁谁谁,这么大了还在吃奶,孩子也不好好吃饭,又瘦又小。大人也不着急,还乐呵呵得老觉得吃奶很光荣。”
接着,右耳朵又会听到:“谁谁谁家娃从生下来就没奶,一直吃奶粉,现在总生病,动不动就跑医院,打针吃药挂点滴是家常便饭。当妈的也太不负责任了,谁不知道母乳好啊。”
上一秒听有妈妈议论:“我家娃学了仨兴趣班。技多不压身,别等上学了啥也不会,咱做爹妈的后悔可就晚了。你看谁谁谁,什么都不让孩子接触,就是瞎玩,这不是耽误孩子吗?”
下一秒就会有妈妈说:“我家娃从来不上兴趣班,这么小就学这个学那个的,多可怜啊。小孩子,不就是玩吗,不玩大了要付出代价的。你看谁谁谁,天天教孩子认字,数数,被古诗,一出来就让孩子给大家伙表演,把孩子当什么了……”
相信太多妈妈经历过,出去溜娃,总有热心人瞧不上你,指正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甚至大声呵斥你:”你这当妈的怎么能这样啊?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
太认同自己,就容不下旁人。再加上“舐犊情深“的情感因素掺入其中,难免会出现妈妈们的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全世界就我这孩子养得好,就我懂孩子、懂教育。“我的方式最先进,比你们的都要好”,把其他人自动划归到了“旧”的、“错“的、“毁孩子”一类。
这种心态,会让人居高临下评判、指责别人。
但偏偏每个妈妈圈子里,都少不了这种人。
继续八卦下去哈。每个妈妈圈里都有一个“不把自己当外人”的“大喇叭”妈妈存在。
她们一般对人很热情,自来熟,热衷八卦,喜欢背后嚼舌根,或有心或无意地挑拨关系,是交际圈里的负能量来源。
我曾在“简书”上读到一篇全职妈妈W的日志,其中就讲到邻居有位“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妈妈”。
两家孩子喜欢一起玩,对方妈妈就不分时间情形,随时就来W家里串门。
开始,W本着孩子之间是好玩伴,顾及邻里关系,又觉得“对方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又参加过社会工作,理应知道人际交往的分寸和礼仪”等,就没拒绝。
没想到呢,对方妈妈还真是没自觉,“除了周日周天孩子被带去奶奶家以外,周一到周五,每天随时都会敲响我们的门”,对方进门之后,把孩子一放,任他在W家翻箱倒柜随便折腾,自己则坐在W身边开始八卦——
有时说婆媳矛盾,哭诉自己老公和婆婆的“过分”;有时说这家邻居半夜吵架,“摔的门特别响,吓死我了!她老公的车都好几天没见停在楼下了,都不回家来了”; 有时故作神秘的样子,靠在W耳朵边小声说,“谁谁家闹离婚呢,她老公当着她叫小三儿来家里睡”; 有时说“楼下理发店的老板说谁家的孩子有毛病,
…………
最后,W和家人商量,觉得与邻居这位妈妈,不能走得近,因为不管个人心情还是家庭生活都被影响,甚至会招来是非。可是又不能交恶,因为邻里住着,总要见面,孩子幼儿园、小学直至中学,大几率上也是要在一起,不可避免的有交集、要接触。
所以就选择慢慢冷淡了关系,“首先不主动联络她,其次尽量避免被她联络到“。
妈妈们有了孩子之后,通过孩子建立了“妈妈圈“这么一个人际关系圈,彼此之间都是以“某某妈妈“的身份相处的。
大多数情况是,孩子可以一起玩,但妈妈之间并不合拍。
就算有些地方能说到一起,“妈妈圈”的绝大多数人,最多算熟人,而绝不是朋友。
毕竟,人各有不同,不可强融,有些人压根就不适合做朋友,但这并不妨碍“某某的妈妈“们做熟人。表面上嘻嘻哈哈,孩子们玩归玩,但妈妈之间保持距离,不做深交。
不亲近,也不疏远,关系不说好到什么程度,但总是可以笑着打招呼。
我总觉得,这才是“妈妈圈”的生存法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