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辛苦的方式,败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很可惜?

作者:北京四中网校 07-03阅读:2786次

01

没有学习意愿

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是孔子作为一个长年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上最重要的心得。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个人读书时,如果没有强烈到对知识产生喜爱、钻研、琢磨的程度,没有那种堆在那里的能量马上就要喷薄欲出的感觉,你就不要去戳破那个孔,这叫“不愤不启”。

当一个人没有求知欲,没有那种好像已经到嘴边说不出来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不要帮他把这句话说出来,这叫“不悱不发”。

当一个人不能举一反三,当他看见一个屋角,不能联想到另外三个屋角加在一起总共是四个屋角的样子时,你就不要回复他,不要匆忙打断他的思绪,应该让他继续深入地联想、思考,这叫“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如果孩子连学习的意愿都没有,做家长的却要从头到尾地把逻辑、道理、答案说给他听,并且让他产生一种学习的强烈快感,这是不靠谱的。

02

利用孩子的根器

让孩子爱上学习

我们带孩子看电影时会发现:

有的孩子对科幻电影充满了强烈的热爱;

有的孩子对武打片十分喜欢;

有的孩子对剧情片很容易投入……

这叫根器。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喜欢学的东西。

问题是你能不能想办法让一个喜欢传记的孩子,通过阅读数学家的传记,从而喜欢上数学,这就是做妈妈的智慧。

管理上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

以前总觉得人和人都差不多,只要放在这个位置上,给他一个动力,给他一个理由,给他一个氛围,给他一个责任,或许就能做得不错。

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有的人哪怕做了董事长,他还是喜欢在田间地头研究、炮制草药;

有些人哪怕已经做了中医,他还是喜欢西医,还是喜欢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在一所中医馆里做管理。

而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很难从一开始就改变一个人,但可以从他最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帮他累积、累积、再累积。

然后在某个关键点,帮他把他所关心的、已经累积到一个浓度的情绪和知识的含量,连接到更高维度。

我们一起学习《庄子》《论语》,未来也可以一起学习《伤寒论》《道德经》,查理·芒格……

这就是我们平常的“愤”之所在——你在情绪、思绪上的浓度已经到达一个点了,这时像点穴一样戳破它,让它喷薄而出,它自然能拥有推动生命循环发展的力量。

"Make things happen,but not make things." 这是一位来自剑桥的管理学教授说的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管理是make things happen——让这件事发生,but not make things——而不是做这件事。

教育孩子就是一门管理学。

让一件事自然而然地顺着它的生命的业力,惯常的动能,引导至一个更高的层面。

“不愤不启”,是以为此。

03

父母怎么做才会不辜负自己的辛苦

我们看见一件事情时,大概率要知道它其它时候会怎么样。

你今天看见拼多多上市,大概率能想到,中国最少还有一万人,或者一万家公司,正在试图做各种类型的拼多多社交电商。

你看见美团,也能想到在美团的上游和下游还有很多人专门帮美团开拓餐厅,可能不一定是直营的,还有很多人专门帮美团开发周边的IT工具,还有很多人专门盯着美团做它的人力资源管理……

总之当你看见美团的时候,也许能迅速地想到和美团有关的种种。

你看见不相关的事情时,要迅速地让它和自己产生某种隐秘的连接,从而举一反三

一直到今天,我的学习方法还是如此。

孔子作为一位大教育学家,讲的这三句话的本质,就是不要让人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被动的事。

你要让孩子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家长只是在他领会之前帮他点拨一下而已。

高手总是把势能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好像很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一件事。

而一个努力的人之所以感到命运多舛,就是因为他太努力了,没有等势能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匆忙地展开了一切。

有些父母,用很辛苦的方式败坏了孩子此生学习的乐趣,您说这是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BLA BLA TIME

你了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