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要做最好”,害了多少孩子,不如教会孩子“转向”思维

作者:小鸿儿妈妈 07-31阅读:1864次

文 |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兴趣班的学习貌似是很多小朋友的“必修课”,

而且通常都是被家长要求学完的,花了钱交学费不说,

也不愿意让孩子随心所欲,一点坚持的耐力都没有。

可是,真的是坚持最重要吗?

什么样的坚持都是有意义的吗?

朋友的哥哥尝试过许多别人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大学的时候摆过地摊,读到二年级就去部队当了兵,回来和小自己两岁的一群“孩子”们一起学习,毕业后下了一年工地。

觉得没意思就自己开起了建筑公司,到现在说不上生意兴隆,经营的倒也不错。

聚会闲聊时,我们都夸哥哥有魄力。

他告诉我们,是小时候被吓怕了,没有“胆子”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了。

他小的时候,住在一个内蒙古的村落,落后的小村庄总是比较“贴近”大自然,鸡、鸭猪、牛、羊什么家畜都有,更可怕的是,还经常出现狼,就算在白天,这些野狼也毫不在意,经常在村庄的周围出没。

一天,哥哥在村边割草,突然听见了什么响声,觉得不对劲,直起身子来仔细一看,是两只狼出现了,还一前一后的围堵着自己。

这些狼平常的时候,有事没事就到农户家里叼走一只鸡一只鸭,今天竟然胃口变大,把目标朝向了人身上。

他感觉大事不妙,自己很难脱身,村里的壮丁都去地里干活了,留在家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孕,手无缚鸡之力,更别说出来主动帮自己把狼赶走了,根本没有人可以支援自己呀。

他心想,喊狼来了肯定是不可行的,说不定大家会躲的更远,那大家平常都会被什么吸引呢?

耍猴,耍猴!对,村民们都爱看,平常村里没什么娱乐活动,也就耍猴的戏班子来了能热闹点儿,喊耍猴的来了大家肯定都纷纷跑出来看了。

于是他用力的喊:“耍猴了!耍猴了!”

村民们一个接一个的出来了,最后帮助朋友的哥哥摆脱了险境。

朋友的哥哥没有直接喊“狼来了”,成长狼口中丰盛的晚餐,而是聪明的喊了“耍猴了”,让村民们误以为是戏班子又来了,纷纷出来凑热闹,这才让自己脱离的狼的魔爪,得以幸存。

他的思维拐了个弯,成功化解了危机。

在孩子的教育中,也应该有这种“拐弯”的思想,我们叫做“转向思维”,“转向思维”告诉我们,变通比一味的坚持更重要。

一、“转向”思维可以让孩子更快成功?

王阳明是为后人所熟知的一个大家,在心学方面的成就突出,不仅成长各地旅游的噱头,也入了教科书,成长了孩子们学习古代思想的范本。

而在王阳明的身上,也发生过一些重大的转折。

王阳明在创建心学之前尝试了很多流派,最初他学的是朱熹理学。

为了证悟格物致知,就有了那个著名的格竹子的故事。

结尾也如大家所知,格了七天七夜,啥也没格出来,还生了一场大病。

病愈之后的王阳明意识到理学不适合自己,果断放弃研习理学去学别的

后面还跟着一个道士学了阵子奇门遁甲,后来也放弃了。

尝试了很多,最后才在33岁那年在龙场悟道,并创建出他举世瞩目的心学。

试想一下,如果王阳明也认同现在很多父母教导孩子的这个信念,那么他就会死磕理学,绝不轻言放弃。

既然选择学了就要学好,竹子七天格不出来就格他七七四十九天。

如果王阳明真这样“勇于坚持”,那恐怕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代大家了。

如果没有后者的力量,在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或专业里死磕,带着股悲壮和无奈苦苦坚持着,看着立场坚定,耐力过人,然而这种痛苦却完全没有意义。

“转向”思维让人懂得变通,给人更多的选择。

正如王阳明,他从格竹子当中领略到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有意义的,适合自己,正确且有意义的坚持也算的上是一种优秀。

而变通,往往给人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不会一条路走到黑。

鲁迅没有弃医从文,不会有《狂人日记》等名作的出现,那个社会下的人们,思想的顿悟或许会来的更晚一些。

变通是努力之后,船到桥头,不得不直,并不像人们心中想的那么不堪和无用。

那么孩子的学习和培养也是一样。

当孩子学不了奥赛的时候,

父母还要给他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的话,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坚持。

因为忽略了孩子的客观条件和能力问题,这样的坚持,能换来什么?

发现孩子这方面的天赋有所欠缺,那我们就试试看其他的行不行。

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快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死胡同里来回折腾是永远都没有结果的。

很多时候,选择比坚持更重要。

减少孩子成功的成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厚度。”那么我们该怎么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他生命的厚度呢?

学会“转向”思维。

正如朋友的哥哥在被狼围困的时候一样,如果他坚持喊“狼来了”,那么最多就是增加自己和狼周旋、搏斗的时间,没有其他任何的用途。

而他喊的是“耍猴了”,却很快的让自己摆脱险境。

这就是“转向”思维给一个人带去的帮助,在孩子的成长上也是一样,

我们需要一个变通的思维让孩子节约找到成功之路的成本,包括时间。

教育的道路上有着重重的艰难险阻,成功的路上也难免荆棘、泥泞。想要孩子更快的成功,需要“转向”思维为孩子保驾护航。

二、缺乏“转向”思维对孩子的影响

放学回家的路上:

小凯对爸爸说:“爸爸,我可不可以不学钢琴了?”

爸爸回答道:“为什么不想学了呢?

老师和同学不友好吗?

妈妈可是为了你能上这位老师的课,花了不少的心思呢?”

孩子的眼眶渐渐红了起来,

小声的嘟囔道:“可是我不喜欢,而且是班级最差的一名同学。”

爸爸很是意外,因为与老师的沟通中,都说孩子比较听话,教的东西都能欣然接受,不会像其他小孩子一样发脾气甚至是不来上课。

他没有想到,原来孩子的心里积压了这么多的委屈,难道,真的不让孩子学了吗?

回到家,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商量了这件事。

妈妈表示,自己千辛万苦找的老师,报的班,哭着也要上完。

无奈之下,小凯还是会去上课,只是越来越不爱讲话,连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玩具也不再闹着爸爸妈妈买了,他好像知道,妈妈觉得玩机器人没有出息,弹钢琴才能培养人。

没有“转向”思维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

人为什么要不断的尝试呢?因为当前的事情自己做不好,或者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所以会另谋出路。

那么对于小朋友来说,“转向”思维就是在不擅长的事情上做改变。

不看效果的坚持,通常都没有多好的结局,因为35码的鞋子永远是合不了37码的脚的。

孩子在坚持的事情上得不到成绩,自信心一天天的被消磨,他理解不了自己坚持的意义,也失去了坚持的动力,变得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单纯的“完成”。

性格上都比较死板、固执。

《封神榜》这部影响作品相信男女老少都多少知道一点。

剧中的比干、闻太师等人,从始至终都毫无二心的效忠商王,不论他多么的滥杀无辜、昏庸,都未曾动摇他们的忠诚,而历朝历代也不缺这些愚忠的干将。

这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转向”思维,才那么的固执死板,不懂得变通,

最终没能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业。

父母从小让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死磕到底,

也容易让孩子养成固执的性格,执着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际效益的执着就是无味的坚持,没有意义。

三、“转向”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

阿姨家的小朋友非常招人喜欢,遇见人会打招呼,来家里做客会很贴心,就连学习也是别人家孩子的榜样。小小年纪,就会很多东西,画画、写毛笔字、跳舞、都是她被老师和同学所称赞的本领。

她说,自己最擅长的是演讲,曾经很喜欢辩论,但是她发现,自己在辩论的时候没有那么快的思维转换,总是跟不上。

但是没有关系,她可以把这项能力看做是一个爱好,谁说爱辩论的人就得是和演说家呢?

“转向”思维增加了孩子试错的机会,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需要在不断的困难重前进。

“转向思维”无法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但却是帮助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马云没有“转向”思维,也不会从一名教师变成一个互联网的领头人。

让孩子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创新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还是学习的能力兴趣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然后,执着的坚持不懂得转换和变通,其实就一种思维不够活跃、创新的表现。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去尝试的,肯定是做了许多许多新的方法、思维,失败后不断试错、不断试错才得到的成就。

尝试着改变难以应对的现状,或许很多困难都会变得简单起来,坚持很重要,但在发现自己真的不合适时能停止或及时转向的力量一样很重要。

这就是“转向”思维所产生的魅力,也是它的作用所在。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会是非常宝贵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转向”思维?

张芳一直都不太管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最近在捣鼓什么。

因为她知道孩子慢慢的长大,会有自己的爱好和想法,而且她不需要孩子多么多么的有才,会的东西有多么让人觉得厉害。

只要孩子喜欢,只要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和表现,她觉得就是可以的,这是他长大的自由。

面对孩子半途而废了,她也不会过多的批评,先问清原因,在告诉孩子:“你现在放弃了就不能反悔哦,世界上可是没有后悔药吃的。”

孩子在她的引导下也能做出自我判断,是比较有主见的孩子。

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己去尝试。

父母包办一切,显然在现在的这个社会背景下是不太实际了的,孩子也未必会同意。家长想要帮助孩子养成“转向”思维,就需要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尝试。

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不受束缚,心里的压力也会减小许多。当然,在给孩子自由之前,一定要让他有“尽力而为”和“认真”的意思,什么都是敷衍了解,可不是“转向”思维哦。

让孩子学习不同的东西。

比如学古诗词的同时,也教他一些科学知识,背英语单词之后,也让他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的碰撞总能产生新的思维火花,让孩子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的同时,可以让他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知识沉淀的道理。

让孩子学习不同的知识,也就能明白更多的原理,有了分析自己行为和实事物发展的能力,也就产生了认知。人对自己了解的事情总归是比较有把握的,了解自己也是。

所以这也有助于孩子“转向”思维的形成。

“要么就不做,做就要做好”的想法并不能通用于所有的情况中,

固执的偏信这种思想反而会害了孩子。

小朋友的性格和未来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思维的深度如何,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孩子的成才之路也会变得宽阔起来。对此,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在下方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吧!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