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说:“你别来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作者:太平洋亲子网 08-08阅读:5785次

午餐时间,听着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带着幼儿园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周末开车回去看孩子。

上周五因为公司加班,小两口回去得有点晚。

萱萱婆婆要给孩子洗澡,结果孩子怎么说都不肯去,最后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两天,孩子还有很多“罪状”:

“做什么事都要喊好几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变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还非赖在我怀里要抱抱;

很爱哭,不给他吃零食要哭,换掉他的动画片也哭,就连我去洗澡,他一会见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气得我婆婆发火,说我们一来规矩就坏了。他奶奶说,我们没去的时候孩子很乖的,我们一在,孩子就开始闹,每次都这样。

“我婆婆说了,让我们以后都别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带回来……”

萱萱有点委屈,“怎么我连回去看孩子还有错了?为什么孩子看到我,闲来无事就要哭一场?”

我听了,安慰萱萱,这不难理解,孩子几天不见你们想你们了。他所有的小恶魔的行径,其实是在获取你的关注,在表达对你的需要和爱。

你们不在的时候,孩子不哭不闹,表现得像天使,这其实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美国育儿百科》里提到,这种情况,恰恰说明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在女儿四岁左右,我所在的部门接了个大项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状态,经常早上我出门时孩子还没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经睡着了。

那阵子,是我妈过来帮忙带孩子。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儿园要表演节目,需要早点过去彩排。

我想着赶紧帮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闹着不肯穿衣服,一会说这不好看,一会说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让我一口一口地喂,怎么哄都没有用。

后来看见外婆走过来,女儿一下子就不闹了,自己乖乖吃饭、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变,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惯着孩子的人呀,孩子为什么在我面前不听话?亲妈的话怎么还没有外婆的话好使?

最后还是我女儿告诉我答案。

一天,我问她“为什么变得不乖”?

女儿抱着我说:“妈妈,我其实是很乖的,只是有时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妈妈不会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触动很大,还有点愧疚。没想到,女儿那么小竟也懂得看脸色。

因为外婆比较严厉,孩子比较怕她,所以我听到的外婆的反馈都是“她有乖乖吃饭”“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会明确地跟我说“不喜欢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儿园”“妈妈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实更像个小孩的一面。

只要妈妈一在,孩子就不乖,这其实是孩子的小心机。

TA知道妈妈的底线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个不乖的小孩,妈妈们不会不要TA,只需要亲亲抱抱喊声妈妈,妈妈就会心软。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与其说孩子乖巧,不如说是谨慎胆小。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像妈妈那样,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骄纵孩子的借口,只是我们应该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听话不乖的小孩,还是真的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给予的关注和安全感不够。

如果是前者,那我们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底线,明确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做错了,妈妈是不会因为你这样哭闹撒娇退让的。”

如果是后者,那就需要我们多给予孩子一些关注、理解,让TA的情绪有个释放的出口。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4到5岁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在这段期间,孩子的心理状态非常脆弱,喜欢依恋父母,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往父母怀里钻,亲吻父母,黏着父母……

这是在索取爱索取关注,也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离TA很远,不爱他,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陪伴的重要性。

我见过不少妈妈,因为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每天可能只有晚上睡觉前的两三个小时。

时间久了,孩子内心也会变得不安,妈妈为什么不陪自己?是不是不爱我了?

所以每次看到妈妈的时候,他们会非常依恋,并且十分害怕妈妈再次消失,伴随着的行为就是无理由的哭闹、不听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低质量陪伴,这也是更容易被大家忽视的。

不少家长,也知道应该努力陪伴孩子,但他们仍然会忽略和遗忘孩子成长的细节:

知道给孩子买绘本,但是却很少会陪孩子读;

知道要为孩子讲睡前故事,但是断断续续,有空就讲,一加班就讲不了;

知道该多陪孩子一起玩,但常常只是人陪着孩子,看着孩子玩,自己却在玩手机。

想一想,你是不是这样?

那么,何谓高质量的陪伴?

哈佛心理学家——Catherine SteinerAdair 建议,在以下这些关键时间,父母要放下私事,与孩子好好相处:

1. 在去学校的路上
2. 接孩子放学的时候
3. 孩子从学校回到家的时候
4. 当家长下班回到家时
5. 晚饭时间
6. 睡前时间

这些时光,并不需要每一个都占。但至少,要保证有2-3个关键时刻全身心地与孩子相处。

试试看吧,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的听话很多。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每天少玩一会手机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孩子终将会与我们分离,到那时,就算想让他们黏着,在你面前撒泼哭闹,也不再可能了。

所以,现在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和关注,以后就会少一些遗憾和无奈。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