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已经是年轻家长们为下一代的“成功”,正在进行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生下来就开始学英语,五岁会算数学题似乎是新标准了。
很多家长急得不行,早教都好像已经无法降低焦虑了,要从更早的胎教开始,如果市场面推出一款教育受精卵的课,估计也会是趋之若鹜。
但这是一场愚蠢的比赛。
聪明、理性的家长不应该参加,大多数人正在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事情。
很多家长肯能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要给我说什么“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不重要”的鬼话,你总不能让孩子连小学入学考试都过不了吧?再说了,天才不都是从小培养起的吗?
但我要说的是:
如果早教真的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必要条件,那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你花点钱,确实是非常值得的。
但如果这个「必要的条件」是错的,是站不住脚的,那早教就是孩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你花了很多钱,最终都是无用功。
你会不会很气?
事实是,关于早教的问题,已经有科学结论了。
如果你稍微做一点关于早教的调研,你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育儿专家”,表面上张口一个“脑科学”闭口一个“国际先进水平”,什么全球几千家连锁机构,学过它早教课程的有多少总统、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江湖郎中差不多,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学者,扒开一看,就是一些早已拟好的营销话术。
事实上,这些都是营销的手段,目的是让你相信他的东西有用,好让你乖乖掏钱。
你说那些总统、诺贝尔奖和早教有关系么?没关系,是这些人本来就天资聪慧,要真那么有用,那他如何解释那些没有上过他们早教课程,最后仍然成为总统、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人?
他们解释不了。
就像前新东方老师罗永浩说的:
每次那些英语考高分的孩子回头谢谢我时,我就如坐针毡,其实不是我厉害,是那些孩子本来就很牛!
在提高成绩上,我没他说的那么大功劳。
当前科学理解,对“早教”这个东西,其实早就有国家做过实验,并得出了非常严谨、肯定的结论:
上世纪70年代,就像现在中国家长一样,德国政府考虑到国家需要更多高水平人才,曾一度计划把传统的、让孩子玩闹为主的幼儿园,全都变成以教孩子写字、算术这种早教为主。
但区别在于,他们那时是国家行为,比我们现在的力度强多了,可德国人还是有点科学精神的,没有拍脑袋就决策。
于是,德国政府资助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选择了50个以早教为特色的幼儿园,和50个以玩闹为主的传统幼儿园,对所有这些孩子进行跟踪比较。
一开始,的确是早教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学习水平更高,而且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孩子们上小学以后。
看到这里,不要急着下“早教有用”的结论,因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早教幼儿园的孩子都提前学习了,孩子刚上小学一看老师教的自己都学过,心理上想必也有优势,可谓是赢了起跑线。这完全符合现在中国家长们的切身感受。
但是,这个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到小学四年级再看,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习优势,而且他们的成绩还显著低于传统幼儿园出来的孩子。
你看,早教真的能让你赢起跑线,但是你真的领先不了多久,就领先到小学四年级而已。
最后,根据这个跟踪数据的结论,德国政府取消了改革幼儿园的计划。
你看现在的发达国家里,好高中、好大学比中国的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强度高很多,但他们的幼儿园却没搞中国的这种早教(且中国早教都是舶来品,美式早教、蒙台梭利、日式早教) ,为什么他们这么安排?
因为早教不科学,那不是什么“国际先进水平”。
类似的研究被多次重复,现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
早教带来的早期优势会在一到三年内被冲刷掉,然后还可能会被逆转。
所以,就提高学习成绩来说,在最好的情况下,早教没用;在很多情况下,早教有害。
早教就是拔苗助长。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没参加早教而没考上那个所谓重点小学,我劝你别担心,你甚至还应该感到庆幸。你敢不敢先给孩子找个正常点的小学,等到四年级再跟那些上过早教的孩子比?
到时你会发现,你孩子正在赶超,且后劲很足!
但早教的真正害处,比四年级时的学习成绩严重得多。
有哪些害处呢?
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成绩被人逆转,而且在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
这,才是早教最大的害处。
1967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做得更彻底。研究者把密西根州的68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随机安排到两种幼儿园里:
- 一种是传统的、基于玩闹的幼儿园;
- 另一种就是和以老师直接教学为主的早教幼儿园中。
为了保证效果,研究者还每隔两周家访一次,教给家长如何配合各自幼儿园的风格教育孩子,这项研究一直跟踪到这批孩子年满23岁。
结论是:
1、学习成绩方面,结论跟德国的研究一致,早教组有个初期的优势,然后很快就被抹平了。
2、但这项研究最惊人的发现是在孩子的为人处世能力方面:
到15岁的时候,早教组的孩子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次数,是传统组孩子的两倍:
到23岁,传统组有13.5%的人曾经因为犯罪而被捕,而早教组这个比例高达23.4%;
早教组还有19%的人曾经用武器威胁过他人,而传统组一个都没有。
总体而言,早教组的孩子更容易跟人发生摩擦,更容易犯罪,更不容易结婚。一句话,就是他们不擅长与人相处,它说明早教伤害了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能力。
当初只有短短一两年的早教,竟然造成了终身的危害!
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眼里,在销售人员嘴里,那么好的早教课,可以启赋智慧的早教课,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5有两个理论可以解释:
- 孩子们本用来学习软技能的时间,却全部用来几年后能轻松掌握的硬知识上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说:
儿童在六岁以前,真正的任务不是什么学习读书写字和做数学题,而是玩儿;
为什么?
因为玩闹也是学习。
孩子在玩儿的过程中能探索周围的东西都是干什么的,揣摩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
更重要的是,跟别的孩子一起玩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孩子必须在实际互动中学会公平、尊重和社交界限,学会分享、帮助和友情,学会怎样跟人相处。
所以哪怕你家孩子真是天才,天生以学习为乐,五岁就会微积分,也请不要耽误他玩,因为性情乖张、行事怪异的天才是没有人和他合作的,这样的悲惨例子已经不少了。
在正常孩子都忙着社交的时候,有些孩子却被逼着去死记硬背拼音、单词和乘法表。他们把大好时光浪费在了那些只要再过几年就能轻松学会的东西上。
但这些软性技能的学习是有时间窗口的,过了时间,窗户就关闭了。
- 儿童发育的每一步,都需要正确的环境信息输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
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威尔逊(David Wilson),用演化思维考察儿童成长,提出一个概念叫“严格的灵活性(rigid flexibility)” 。
什么意思?
就是成长的过程看似灵活,其实很严格,儿童发育的每一步,都需要正确的环境信息输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
例如:
1、9个月以下的孩子。
他不需要额外的音频和视频多媒体信息,长时间让孩子听音乐看电视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能集中注意力;
2、18个月以下的孩子。
他只有听真人说话、在有互动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词汇量,其他方法一律没用而且有害(那些高价买的教学视频就是无用的)。
3、两岁以下的孩子。
只适合接触三维的物体,也就是真实世界里那些寻常的物体,比如玩具和人,而二维的东西,比如书本和图画,只会妨碍他们感知能力的发育。
人的听觉、视觉、各种感知能力、大脑的发育是讲顺序的。提前给一个不该给的刺激,很可能让这时候该发育的东西发育不好。
六岁以下儿童的任务,不是用惊艳的学习成绩给父母长脸,而是健康地发育成长。
真正的天才都是跟成年人比,以自己家孩子提前两年学会小学二年级知识为荣,那是愚昧。
其实认真想一想,早教课的那点玩意有什么可学的?你有什么可担心的?
只要让孩子大脑正常发育,到了该学的年纪,要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尊重科学,爱惜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