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温柔而坚定地讲道理”,大概是被娃气得日常暴走的老母亲,每天都要提醒自己的事情。
“不能打不能打……” 、“亲生的亲生的……”讲过很多次的道理,但孩子好像总是“左耳进右耳出”,这时妈妈就只能勉强控制住揍人的冲动了。
想要问天问大地:孩子,妈妈跟你讲的道理,你都记到了哪里?
爸爸妈妈通常很自然地以为,我们把道理讲清楚了,孩子就能照着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多次重申的规矩、道理总是被孩子忽视,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其实没听懂
许多时候,当爸爸妈妈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是在用抽象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其中有些语言超越孩子的生活经验范畴,孩子就很难理解它们。只是爸爸妈妈自己觉得把话都讲清楚了,但是孩子其实并不明白,或者是似懂非懂的。
比如:“宝贝,我们要遵守秩序,不要破坏秩序。”但秩序这个词语,孩子可能还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就是“白讲”了。
有时当爸爸妈妈去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常常用“因为……所以……”、“如果 ……那么 ……”这样的句式。
句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其中蕴含推理、假设的部分却往往是超越孩子理解范畴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吸收性的,而不是推理性的。
孩子确实控制不住“技几”
即便孩子听懂了道理,但他很可能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去运用和践行道理。自我控制不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环境经验打造出来的,只有自制力足够强大的孩子才能将自己理解的概念转化成实际行动。
要正向强化对的做法
那么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让孩子反复体验事情的走向,总结出环境的运作模式就可以了。
这是利用了蒙台梭利所说得“吸收性心智”——只要这种好得行为、好的语言反复让孩子体验到,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吸收。
比如,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产生了冲突就不自觉的用“动手”来解决。
这种情况下首先我们要立即制止,然后对孩子说“我们不打人,你想要做什么,可以用嘴巴说出来”,然后用鼓励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蒙氏教育指出,孩子具有“吸收性的心灵”——孩子对于所在环境的因素,会不加辨别的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好的行为、好的语言,我们就尽量强化好的元素。
在这个场景中,如果爸爸妈妈用“讲道理”的方式,去和孩子说“被打的人会痛”、甚至用“打孩子”的方式去让孩子体验“被打是痛的”——那么无异于在一再强调“打人”和“被打”两件事情,反而加深了孩子对这两件事情的印象。
更好的做法是:
1. 爸爸妈妈用实际行动去立即制止,就是让孩子直观地体验到“这个方式行不通”,并且马上用语言进行强化“我们不打人”;
2. 切断了孩子冲动表达的路径之后,还需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应该用语言来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我们还要告诉孩子怎么做,并且一点点引导孩子这么做,让孩子体会到正确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