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越来越在乎,但新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也造成很多孩子在面对学校、工作环境出现一些“不适应症”。儿童心理咨询提醒:父母在给予孩子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的同时,更要关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7岁的乐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活泼好动的外向性格的乐乐一直都让幼儿园的老师很喜欢,老师们都觉得这个小女孩像男孩那样勇敢活泼。但上了小学后老师开始为这个小女孩感到头疼,因为她上课时间时总是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时候老师还在讲话她就开始叽叽呱呱的抢答问题,有的时候不听老师讲课而是和和同学说话,要么就坐不住,经常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注意力就是不肯集中到上课的内容上。老师几次向家长反映情况后,乐乐的妈妈急了:“孩子会不会是多动症?”
很多家长和乐乐妈妈有一样的顾虑,孩子很调皮,一刻都不得消停,在幼儿园的时候还好,可是上学以后更加难以控制,不仅影响学习,还影响班上其他同学,搞得老师和家长,都颇为头疼。时间一长,不少老师和家长会质疑这样好动的孩子是否有多动症?
一、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
小孩子的天性就比较多动好奇,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是正常现象,但判定是否有多动症要看其好动程度,以及视时间和场合而定,并不是调皮的孩子就一定有多动症。是否是多动症,是需要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通过对孩子的行为、运动、注意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来判断。
如果家长凭借主观感觉来作出的判断,盲目的给孩子下了多动症的定义,不仅家长自己很焦虑,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孩子多动跟家庭教育有关系
不少孩子上了小学后,总是坐不住,不守纪律,没有规则,表现出多动的情况,影响了孩子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智力、神经并没有问题。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了?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往往自控能力差,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家人对其比较放纵,当孩子进入学校要遵守纪律的时候,和别的小朋友相比在规则上要差一点儿。一个小男孩,5岁多了,脾气非常大(情绪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发出很刺耳的尖叫声,医生检查之后发现他身体并没有什么问题,仔细一问才知道,孩子是在外地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老人非常溺爱他,快上学了父母把他接回身边,因为在外地长大,他有口音,学习起来有困难,家长的教育有些急躁,让孩子非常反感,结果变成现在的情形。
孩子多动或其他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孩子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的孩子在家里没有任何的约束,想怎样就怎么样,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上学后没有适当的引导,孩子很难知道要去尊重老师和同学,应该遵守一定的规范。
所以,当孩子5岁后家长就需要教会孩子一些规矩规则,在孩子面前树立一定的权威。这样家长老师说的话,孩子才会去听去思考,而不是置之不理。
三、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引导
无论成绩好坏,无论智力高低,无论听话与否,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积极的正面引导。尤其是‘问题孩子’更需要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和相对应的行为疗法,而不只是药物。这对家长的耐心和恒心是一个考验。
面对“问题孩子”,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同时也是给自己时间。在心理咨询中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异常行为焦虑不安,希望孩子能够立马改变。但任何人的改变都需要时间和正确的引导,父母的焦虑只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紧张,增加孩子内心的压力。
而且,孩子的变化需要家人在日常相处和教育中做出适当的配合,这就意味着父母本身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有的家庭中,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和放纵,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关心,导致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在家里说一不二,进入学校后难以听从老师的安排。这就需要妈妈和爸爸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做出一些改变,给予孩子一些规则,对孩子适当说“不”。
儿童心理咨询提醒:孩子出现行为或性格上的一些不良表现时,不可能像感冒发烧一样吃点药几天就好了,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改善和纠正,这个过程更需要父母家人的配合。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文章出自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