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东西,怎么办?

作者:丽莎绘本课堂 07-24阅读:1121次

后台有妈妈给我留言:“Lisa老师,我发现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该怎么教育他呢?”这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处理重了,孩子会很伤自尊,怕承受不住,处理轻了,屡教不改,以后可是要进监狱的。

如何处理比较好呢?

第一:为什么孩子要偷拿东西呢?

3岁前

基本上不知道东西是别人的,觉得自己喜欢,就可以拿来玩。没有主观要占有他人东西。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要批评,可以告诉他,“以后给你买一个更好玩儿的”、“那个东西会弄伤小手的”等等。

3岁后

逐渐有了所有权的意识,开始以“占有”为目的去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心理动机又大致可以分为:

(一)心理平衡动机:看到别的孩子有,我没有,想要。

(二)好奇心理: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出于好奇,拿走别人的东西。

(三)环境影响:父母或孩子身边的长辈没有良好的示范,比如说爸爸妈妈就爱占小便宜,爱拿别人东西,身边的孩也会模仿。另外,孩子的伙伴(特别是关系铁的)有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或者在他们的教唆下,会染上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四)心理缺陷:爸妈的关爱程度和方式不当,孩子通过拿别人东西来弥补心理缺陷。比如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又不对孩子的消费进行科学引导等。

(五)冒险心里: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都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他们还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

第二:该怎么应对呢?

对孩子的早期“偷拿”行为,首先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重视!重视!其次要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

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面对面的要求孩子看着你的眼睛,平和的语气问他为什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让孩子有羞耻感,告诉他物品所有权的重要性。

对于3岁内的小孩子,引导他跟别人分享、交换玩具、绘本等,养成跟伙伴交流、分享的习惯和能力。

对于3岁上的孩子,要从言、行两方面来教导。

首先,树立物权意识,学会理财。将孩子的东西与大人的区分开,孩子要用大人的东西,必须征得同意。大人要用孩子的东西,也是如此。给孩子零花钱时,告诉他们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学会理财和积蓄,避免浪费、攀比。比如孩子想要个新书包,告诉他可以自己攒钱买一个,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慢慢把零花钱存起来,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同理心,也会理解别人的东西的重要性。

其次,大人要言传身教,做好模范作用。超市免费试吃,不要停不下来,排大长队领赠品这事儿,能不凑热闹就不凑闹。爸爸妈妈要是小偷小摸,爱占便宜,孩子一定会照猫画虎,正如俗语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再次,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现在的爸妈对孩子的需要往往过度满足,孩子就会想:只要我想要就能有。一旦需要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让他们通过努力去实现。

第四,让孩子乐于与大人交流。平时多跟孩子说话,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朋友、处境,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冷静的态度,蹲下来平等地沟通,让孩子敞开心扉自己说,切忌暴跳如雷地训斥。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父母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明天你一定要还回去”、“你如果再不还,我会帮你去还,怎么能干这种事呢?”这样的语气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他会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可以先跟失主沟通,请求别人的谅解,再陪着孩子去归还东西、道歉。

最后,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判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帮孩子的行为定性为“偷”,以成人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而孩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无意”的。而在家长提醒后孩子还不改,就判断为“故意”,如果想通过一次教育就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教育不就太简单了吗?要对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使爸爸妈妈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

我们也可以利用绘本故事来帮助孩子,绘本的作用不能立竿见影,却是大象无形,故事可以唤起孩子的共鸣能力,在反复的讲读中,学习、迁移别人的经验,以此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大人也可藉由故事将育儿理念渗透给孩子,说破而不点破,甩出简单的说教10000条大街。

1 《蛋糕哪儿去了》

这是一本无字书,完全靠画面来演绎故事的发展:“两只狗正在干活,他们发现了老鼠来偷蛋糕,于是就追了上去;一只猴子偷走了猫太太的帽子;老鼠们过了河,把横在河上的板拿走了;一只猴子去拔鸟身上的羽毛;小猪宝宝走到了悬崖边上,啊,危险;小猪宝宝掉下来了。一只大鸟飞过来,救走了小猪宝宝……”整个故事就像一幅幅的全景画,好多分别进行的故事交叉在一起!

尽管故事由不愉快的偷东西开头,经历了那么多惊险和焦急,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大家在克服困难中互相帮助、发现,认识了身边原本没有关联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随之扩大,而那些专干坏事的猴子们,由于内部不团结,发生争执,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头发乱蓬蓬地在树上可怜巴巴地看着别人在那里享受,表情沮丧,可笑,看来偷东西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2《晴朗的一天》

没有许可,擅自动用别人的东西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哪怕是无心之举。作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选择了温和的态度。小狐狸被割掉尾巴的画面,没有任何血腥,TA也没哭,没喊疼,作者有意回避了挫折的痛苦,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无痛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3 《小偷波波》

波波是个小偷,只要觉得没人看见,就随便偷吃别人的午饭,当他以为所有的人都出去的时候,就乱翻别人的书桌,还乱翻别人的衣服口袋。结果,波波被罚站了,最后,白兰老师还带他去警察局看小偷过的日子......

4《谁偷了包子》

红红火火的包子铺出了怪事:快关门时剩下的8个煎饺,转眼间少了一个,第2天剩的9个包子买走了5个后,又突然少了一个……独生女妞妞要来当侦探,看看是谁偷走了她家的包子……她的办法还不少!丁零,当啷,咔嚓,小偷落网了,原来是个可爱的小家伙。这下,孤单的妞妞再也不会一个人玩了。

这本书还暗含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数一数,算一算,包子、饺子变少了,这是数字的游戏;跟着妞妞一起抓小偷,这是小侦探的扮演游戏;用心观察,用心推断,孩子们能发现小偷的蛛丝马迹吗?原来小偷在跟孩子们玩藏猫猫的游戏。

5 《这不是我的帽子》

这是个打破侥幸的故事,占有别人的东西,成功的可能性真的太小了,侥幸心理都会在事实面前烟消云散。

也许在这本书之前,你还没给孩子看过哪个涉及“偷”的故事。借由这本书,你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东西的归属权,能否对别人的东西不告而取,能否以自己比别人更适合这东西而占为己有,被偷走的东西是否要追回,等等。

6 《三个强盗》

证明善恶不是二分法的故事。

三个强盗总是在那里恶狠狠地抢,不辞辛劳地把财宝扛到很高的山上藏起来,可是当芬妮看见这些财宝,问他们,这是做什么用的?他们竟然张口结舌说不出是做什么用的。他们的确没有认认真真地想过。他们抢啊抢啊,金手表更多了,金戒子更多了,宝石更多了,可是这“更多更多”用来做什么呢?故事隐喻了很多所谓的“强盗”,虽然不穿黑斗篷,不戴黑帽子,手里也不拿喇叭枪、红斧头和胡椒喷壶,可是他们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那样穷凶极恶地“得到”“得到”“得到”,攫取、攫取、攫取?

卢梭说过:“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帮孩子把错误和恶习改掉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种下的祸根长大后就很难拔掉了。对于宝宝“偷东西”的行为不可过分重视,也不可轻视。过分重视,有可能人为地造成恶性循环;不重视,又可能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以后会更加肆无忌惮。所以要根据孩子具体的心理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方式。

如果是因为好奇、喜欢、想占有,不涉及道德品质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财产所有权”意识,可以带孩子去买东西,让孩子明白,物品是有自己主人的,如果你想拥有它,就必须征得别人同意。

其二,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惑的能力低,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就要据为己有。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逛逛,并且告诉他们:这么多玩具如果都买回家,肯定放不下,也玩不过来,你现在已经有那么多玩具了,再要其他的不是负担吗?我记得女儿四五岁的时候,一次逛超市把一根棒棒糖随手带了出来,回家后才发现没有付钱,我坚持带她回去把钱付了,看到妈妈的紧张,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羞愧地留下了眼泪。

其三:一旦发现孩子拿别人东西,还是要耐心教育。斥责和打骂只能让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行为,要让孩子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就会着急,就会难过,你不再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会不理你,爷爷奶奶也不理你,其他小朋友也不会喜欢跟你玩。总之要让孩子知道偷拿别人东西的后果很严重。

Lisa老师,本名杨涤,国际比较教育硕士,从事出版行业近20年,混迹过政府机关、国际500强,经营过绘本馆,译有《大P孩》等多部作品,著有《孩子成长必读的180本经典图画书》,绘本育儿倡导者,资深早期阅读专家,两个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