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的后悔药:我的孩子一事无成,都是因为...

作者:希儿学编程 08-10阅读:786次

早上坐公交车的时候,旁边座位的奶奶一直在大声的教小孙女加减法。

“2和哪个数字组合起来是9”,“2和哪个数字组合起来是7”,“3和哪个数字组合起来是8”……

小女孩回答的很慢,而且经常出错。奶奶的也越来越不耐烦。

后来奶奶一边很生气的重复同样的问题,一边用很嫌弃的声音骂孩子“心里想啥呢,笨死得了”,“人家别人都会,你别念书了”,“死脑瓜骨”。

小姑娘带着哭腔吐出一个个她心里面猜出的数字。

看不下去,跟孩子奶奶说,孩子还小,可能不懂题目的意思。再耐心教教就都会了。

奶奶则回了一句“不是那块儿学习的料,怎么耐心也白搭”,还特意看了孩子一眼,似乎是在故意说给孩子听。

看着孩子怯生生的,委屈又不敢哭的样子,真是有点不忍心……

看到这样的场景,也不禁让我想了另外一件事情,与这位奶奶的做法截然相反,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之前看过全国著名班主任郑学志老师的一篇经验介绍,他早年的时候,曾在某个职业中学教语文。

那所职业中学的孩子们学习热情很低,甚至很多孩子在初中,都被老师和家长视为是“破铜烂铁”。只是希望孩子们在职业学习里混到毕业就好。

郑老师接手班级,跟孩子们说这两节课写作文。孩子们就一片反对声。喊着说不会写。

郑老师把标准降低,问孩子们写一段话可不可以。孩子们还是喊着写不来。

后来郑老师又降低标准,让孩子们两节课只写一句话就行。

孩子们就笑,认为老师太好糊弄了。

等孩子们把一句话写完,郑老师就把每句话都在课堂上朗读。不通顺的句子,当场要求重写;通顺的句子,就大声表扬;写的好的,就眉飞色舞的评价。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特别高兴。

郑老师告诉孩子们,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一段话很精彩,就是成功的。还给孩子们分析杂志上吸引人的文章,跟孩子们讨论里面哪句话句话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孩子们认同了老师的说法之后,畏难情绪也就消失了。之后学作文的“哲、理、情、趣”和修辞,也就渐入佳境。有几个孩子的作文,甚至在省级杂志上发表。

同样是子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容的结果,值得我们很多父母思考。

我曾经听一堂著名情商教育专家、心理学者张怡筠博士育儿讲座,她说:孩子成功与否,更多的在于孩子所在原生家庭的父母是否会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培养和引导孩子。

如果父母手握一把“家庭教育的剪刀”,用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但会剪掉孩子的独立人格,剪掉TA的梦想和希望,也会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鲜血淋漓、饱受折磨。所以今天,海豚君将这些问题总结并分享出来,希望父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毁掉孩子最常见的做法一:过渡溺爱,凡事父母包办替代成长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处于421的家庭结构中,孩子在家里不仅仅有家长的疼爱,甚至年老的爷爷奶奶更是把孩子棒在手心。平时父母上班忙,老人多是溺爱孩子的,父母下班回来,为了弥补心中对孩子陪伴少的愧疚,更是会过分溺爱。

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包办、替代孩子应该自己思考、自己完成的事情。溺爱孩子的父母会替代孩子做事,替代孩子应该自己思考、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无处的保护,让孩子无法自主,陷入迷茫,在遇到父母无法代办的事情时,不知如何是好,对自身的未来觉得迷茫,也失去了正确看待自我的能力,养成自大的问题,过于自信往往导致过失。

看过一部奥斯卡的获奖动画片《鹬》,讲的是鹬妈妈教她的孩子独立捕食,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故事。动画片很短,只有6分钟,可是,寓意却很深远。

年幼的小鹬鸟对鹬妈妈有着无限的依赖,自己饿了,就张着嘴等着妈妈喂哺。鹬妈妈为了锻炼自己的孩子,不给他捕食不去喂他,而是让他自己去海滩找食吃。

其实无论是人类世界还是动物世界,父母都是孩子得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该学会生存技能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学会,孩子不愿意,做父母的也要狠下心来,引导孩子去学习生存技能。学会适时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毁掉孩子最常见的做法二:除了体罚,还有一种暴力叫语言暴力!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或者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情急之下都会说出让孩子伤心甚至绝望的话比如:“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谁谁比你厉害(优秀)多了”……然而,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比较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

有研究证明,这些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比体罚更严重,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严重的还会患上抑郁症。因为孩子的心发育还不健全,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而作出不理智的行为,有些话或许只是家长、老师的无心之言,可是他们可能会因此而耿耿于怀甚至感受到羞辱,他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或采取极端的自我毁灭的方式加以反抗,如孩子出现自暴自弃心理,叛逆情绪,甚至做出更严重的行为(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从而让家庭教育更加失控。

毁掉孩子最常见的做法三:忽视孩子的情感诉求

3岁男孩楠楠从幼儿园回到家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当时,恰恰碰上妈妈为工作的事烦心。“去、去、去,一边玩去。烦人!”妈妈大声训斥楠楠,楠楠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吓得躲在一边不吭声。

意大利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光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感受到爱。很多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致使孩子的气愤、痛苦、委屈或者愉快、兴奋、得意统统藏在自己心里,不愿坦率表达出来。孩子若是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感情阻滞”状态中,会认为无人同情他,无人理解他,渐渐对亲人失去信任,等父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已经无法与孩子沟通。

如果当父母问孩子:“你想吃什么/你想要什么”时,孩子经常说“随便”、“你们定就好”。或者常常无理取闹、脾气暴躁。如何您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情感诉求。

童年时期,父母忽视孩子情感需求,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不得不压抑真实的需要,将来无法正确地识别和表达情感,害怕人际交往。

毁掉孩子最常见的做法四、催促和唠叨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唠叨,不断地催促,结果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显笨拙,父母就更生气。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就表扬,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慢,就等待加耐心指引,事情往往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另外,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扬。比如“现在穿衣服快多了!”“现在收拾书包快多了。”……这样的话。但千万不要说成“现在穿衣服快多了!如果写作业也这样快就好了”。只表扬,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表扬,会激发孩子内在“快”的动力。

毁掉孩子最常见的做法五:只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

有些父母习惯于看结果,只看到了孩子没有做到什么,就妄下定论说这个孩子懒,但其实并没有看到孩子在做的过程。比如,一个孩子很努力地收拾玩具了,但也许孩子眼里所谓的收拾好了,并没有达到妈妈所谓收拾好了的标准,换来的也许就是妈妈一顿批评和数落。

美国情商专家指出:认识到努力能弥补能力的不足,对7至12岁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充分肯定孩子所作出的努力,比表扬他取得的成绩要重要得多。比如,如果你看到孩子在努力做了什么,虽然没有做好,但也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做的这个过程。

海豚君建议:

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父母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作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给孩子点困难,让孩子受点“苦”:我并不是提倡“苦难”教育,或者穷养孩子。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真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育,什么都替孩子做好。没有界限感的父母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亲手培育出来一个小白眼狼,误了孩子的一生。

让孩子感受你的爱: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诉求,用心呵护和陪伴。学会多对孩子微笑,因为这是爱的语言。

由于篇幅原因,今天我就先和大家分享到这了,

我每天都会在朋友圈(xueba018)分享一些关于教育、学习方法、记忆训练的文章的,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