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智慧
我们说一个人办事死心眼儿的时候,往往爱说这个人钻牛角尖。
想当年我参加高考,回答语文试卷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你看可笑不可笑——试卷第一题这样写着:请把正确答案填到下面的()中。我本能的反应是要把“括弧”这两个字填到这个()里。因为心里有些慌,我忘记了括弧怎么写,于是愣在那里,越不会,越慌。我就为这两个字耽误了三分钟。我不禁心想,第一道题就不会,后面可怎么办啊?
当时我就是钻了牛角尖,我蒙住了。
听我说了牛角尖的事情,一位电视台的朋友说他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他每天负责接收、拆看寄给电视台的观众来信。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信,这个信封上所有空白的地方都贴上了邮票,满满当当,花里胡哨。他好奇地给这位观众打电话询问为什么要贴这么多邮票。对方回答说,你们的通知说“来信要贴足邮票”。我的朋友哭笑不得,告诉对方,本地的八角钱,外地的一元两角钱。“贴足”是这么个意思呀!
人与人的思维是有区别的,即使是聪明的人有时候也会做这种钻牛角尖的事情。
这种看起来很怪异的想法用不好是滑稽可笑的,如果用好了,它没准还是一种“智慧”呢!我把它叫作“文学的智慧”。
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多想想“文学的智慧”。
下面的两个小故事都是因为“文学的智慧”创作出来的。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当年在美国,三K党猖獗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人开了一个小杂货铺。三K党人就教唆一帮半大不小的孩子每天到小杂货铺的门前去捣乱,又蹦又跳地喊:“臭犹太人!臭犹太人!”结果搞得这个犹太人根本没法做生意。
有一天,这个犹太人来到门口,手里举着一块银币对那些孩子说:“喂!大家比一比,谁喊得最响,我就把这块银币奖给谁!”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比赛谁喊得最响。喊了好长时间,犹太人把那块银币给了一个声音最大的孩子。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了——骂人还可以得到银币。第二天,那些孩子又来了:“还给钱吗?”
“给!”犹太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喊完了,犹太人拿出了一块镍币奖给了声音最大的孩子。那孩子看着镍币不高兴地问:“怎么是镍币?”
犹太人回答说:“对不起,今天没有银币——只有镍币。”
于是那个孩子收下了那枚镍币。虽然它不如银币,但也是钱啊!
第三天,那些孩子又来喊。喊完了,犹太人拿出一个铜板递给喊得最响的孩子。
那个孩子不满地说:“怎么就给一个铜板呀!”
犹太人说:“爱要不要,今天只有铜板。”
那个孩子恍然大悟地说:“啊!就只为一个破铜板,我们才不愿意给你喊呢!”
那个孩子说完,大家一哄而散。从此,孩子们再也不到杂货铺门前来捣乱了……
假如那位犹太人用一种硬碰硬的方式来对付那些捣乱的孩子,不但问题解决不了,没准还会遭受到三K党更大的迫害。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聚会的时候,有个朋友说了个“谜语”让我们大家猜,他事前说好,不许用手比画,只能用脑子想。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用意。同意之后,他说:“三点水加一个‘来’字念什么?”
大家想了一下,有人说:“这个字是不是念涞(音‘来’)啊?有种酒叫‘涞水大曲’。”有人接着说:“有条河的名字就叫涞水。”
这个朋友点点头说:“好,这个字不常用,你们还都知道,表现不错。下面我给你们猜一个更难的……”
大家竖起耳朵,听他说更难的。
他说:“三点水加一个‘来’字念来,那么三点水加一个‘去’字呢?”
大家蒙住了,想了半天,没有人能说出这是个什么字。一个人突然说:“我猜出来了,这个字是不是去污粉的去字啊?”出“谜语”的朋友笑着摇摇头。大家又想了半天,一个老先生说:“我们不猜了,根本没有这个字!”
最后,当这个朋友说出这个字就是“法”字的时候,大家都很震惊。这么简单的字为什么就猜不出来呢?这个朋友说,他用这个“谜语”做了很多次实验,条件是知道这个谜语的人不要参加,以免影响大家的思维;另外只能用脑子想,不能用手来比画。实验的结果很有意思:小学生几乎都能猜出这个字,而“涞”字他们却很少知道。“学问”越大、年龄越大的人,猜这个字的困难也就越大。
这个“谜语”之所以这样难猜,是这个朋友在讲述“谜语”的时候,把大家的思维引入了歧途。首先,“涞”字比较难,他说更难的,大家的思考已经局限在难的层面上而排斥容易和常见的。再有,三点水加一个“来”还念“来”,人们的潜意识里就生成了一个模式,三点水无论加什么,好像还应该念什么——这些误导影响了人们正常的思维。于是就出来了刚才的笑话。而小学生“见少识窄”,还没有形成成人的思维定式,因此不容易“上当”。
鲁迅在他的散文里有这样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不但没有觉得它是废话,反而觉得很新鲜。因为思维定式告诉我们既然都是枣树,那就一起说了吧,鲁迅偏不这样。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初次见面的时候,你给我的印象很好,没有想到,一年以后你给我的印象更好!”按一般的思路,在“没有想到”之后,应该是“反差”,可人家却是“递进”,这种语言听起来就很“俏皮”。
关键词:构思
生活中,思维定式对人们的影响太大了。打破思维定式可能就会有新鲜的思想、新鲜的事物、新鲜的语言出现。
写作文的时候,尤其在构思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来点儿“文学的智慧”呢?
一位作家到一个小学校讲座,遇到了三胞胎的小男生,作家很兴奋也很好奇:“你们叫什么名字呀?”
一个孩子说:我是老大,叫大宝。他是老二,叫二宝。他是老三,您一定知道他叫什么了。作家笑着说:“他叫三宝!”
第三个孩子说:“我叫小宝……”
文章内容及插图选自《如何赞美一只乌鸦》(张之路/著)
张之路
我国著名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委员会会长,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已出版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弯弯的辛夷花》等作品。著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足球大侠》《疯狂的兔子》《乌龟也上网》等十部,电视连续剧《第三军团》《妈妈》等多部。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童牛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电视剧飞天奖、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等奖项。
《如何赞美一只乌鸦》
张之路 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先生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写作经验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与东拼西凑、枯燥乏味、八股式、模式化的作文速成模式不同,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妙趣横生、富有启发意义。比如说,夸赞乌鸦聪明,就拿它们会“把铁丝弯成钩钩虫子吃、把核桃放在车轮下轧、衔石子喝水”来“说事儿”,故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读完这一篇篇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对作文的误区和困惑,读者们必会有所领悟——“原来,故事可以这样讲;原来,作文这样写会更精彩!”
点击下列文章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