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式上学一个月,家长有什么感受?这位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这样总结……
小长假进入倒计时阶段,孩子们上了一个月的学,又可以放假了,简直太爽了!不知道爸爸妈妈有没有觉得小长假来得正是时候。
米蓝周围有不少朋友,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不仅孩子各种不适应,家长也是很不习惯。
家有今年9月刚入学小学生的梓潼妈妈,今天就来和大家讲讲,她家娃幼升小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当然,这是梓潼妈妈的个人经历和看法,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情况,只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引发一些思考。
文 | 梓潼妈妈
梓潼已经上了整整1个月的小学一年级了。
开学前的暑假,我给她买了几本何秋光的思维训练书,还有迪士尼“我会自己读”系列读本,每天做几道题,读几页书。
开学前的一周,我们基本上按照小学的作息,晚上9点睡,早上7点起。让她适应一下作息时间。
开学第一天,发新书的同时还带回来一张通知,上面列满了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细致到田字格本子一行是多少个字的,铅笔是什么型号的,我都按图索骥准备周全,并一一贴上标签写上名字。新发的书包和校服也洗烫一新。
做完以上这些,我觉得基本上属于万事俱备了吧?
可直到真正迈进小学的大门,我才发现,东风真来了,我才招架不住呢!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都想错了,最需要做好准备的可能不是她,而是我当娘的这一颗易碎的玻璃心。
玻璃心系列事件一:
● 孩子生病请假必须去医院开证明●
开学第二个星期,梓潼37度8,发烧了。
我赶紧给班主任发微信:
“老师您好!梓潼发烧了,今天请假一天,谢谢!”
老师回复:“好的。您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先是心头一暖,刚要谢谢关心,说烧的不高先不用去医院,第二条微信就来了:“然后记得让医生开个诊断证明,盖好章,拍张照片发给我。”
啥意思?难道要去让医生证明,孩子是真的病了?孩子发烧不到38度5,通常在家休息、观察就好了。干嘛非要去医院!
可转念又一想,刚开学就拿老师的话不当回事?
不行,去就去吧。挂号、排队三个小时终于看上了。两分钟,医生诊断是普通病毒性感冒,通俗讲就是上火了,回家多喝水休息。
按照要求把证明发了过去,老师没有回复。
第二天早上8点,梓潼还没有退烧,我发微信再次请假。老师还没有回复。憋了两天,我终于怒了!
本就不是高烧,在家休息两天就没事了,你非让去医院开证明,折腾完我们一溜够,你连个“收到”也不回!第二天请假,还是什么反应都没有!
好想念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病了,老师们都会第一时间送上关心,有时还会顺手发篇关于疾病预防的文章,告诉一些护理的小窍门。现在倒好,不仅不闻不问,还折腾你!
忍不住跟闺蜜吐槽。她家娃上四年级了,过来人,比我这菜鸟有经验多了,本想求抱抱,谁知她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就把我怼了回去:
“你看老师没回复你的这两条信息,你都是几点发的?
一个是上午10点半,一个是早上8点,都是老师最忙的时候,哪有功夫看手机?有个把信息漏掉也是有可能的。
幼儿园一个班是四个老师,平均一个老师看七八个孩子,小学一个班就一个主班主任,要管三四十个孩子,讲课、备课、批作业、教研活动、管理学生就已经忙得团团转了,哪有更多精力对付像你这样的高需求家长?照顾你的感受?孩子是去学知识的,不是去求抱抱的。
开诊断证明不是很正常吗?不是老师故意为难,好多学校都有这要求。
你站在学校角度想想,万一有的孩子得的是传染性疾病怎么办?作为家长,你希不希望其他人都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要求?”
是这么个理儿。我被怼的哑口无言。
晚上8点,老师的微信来了:“对不起,今天太忙了,现在才回复您。让孩子好好休息,落下的课没关系,我回来给她补上。”
玻璃心系列事件二:
● 上课不叫孩子回答问题●
我的玻璃心刚复原没几天,又出一档子事儿。
那天,梓潼放学回来特别着急地对我说:“今天老师都没有叫我回答问题,我举手的姿势特别正确,胳膊都举酸了,老师都没叫我。”
我说:“班里的孩子那么多,不可能都被叫到啊。”
她更激动了:“有的同学被叫过好几次了,好几次!我一次都没有,一次都没有!”说着说着,居然唰唰地留下眼泪来,委屈得不行。
记得去年,我有同事家的孩子上一年级,也听她念叨过孩子抱怨老师不叫自己回答问题。我当时开导她:“这一个班三四十个孩子,哪能都照顾到?提问了你,就提问不到别的孩子,总不可能个个都满意,别太在意。”
她撇了撇嘴:“别看你现在挺明白,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果然,这回轮到我了,看着自己的宝贝哭成那样,确实心里不是滋味,我甚至心里小小地嘀咕了一下:“前两天是教师节,我没送礼,梓潼又在家歇病假。老师会不会因为这……”
我不愿意让自己多想,深吸一口气,把梓潼抱过来,跟她说:“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特别好,老师肯定也知道你学会了。所以,她就需要提问可能还没学会的小朋友。这样,大家才能一起进步啊。而且,班里那么多同学,不提问谁,谁就哭,那班里还不都成河啦?哗,都把你们冲跑啦!”
梓潼噗嗤笑出声来,还吹出了个大大的鼻涕泡。
晚上看到孩子在一个学校的邻居,我问她:教师节,有没有给老师送礼物啊?
她回我:还说呢,给老师送了一张购物卡被退回来了,老尴尬了。
我这颗悬着的心,算是放下来了。
第二天放学,梓潼开心地跟我说:“妈妈,今天老师提问我了好几次。我都答对了。”
是啊,生活中的偶然和小情绪无时无处不在,我们也都明白时时关注、呵护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多重要,但是太——敏感、太——在意就有点儿过了。
其实,跟她说那番话的同时,我也是在对自己说,让自己明白——孩子需要慢慢学会面对、处理自己的情绪,需要慢慢学会对周围人、事、环境的辨别、处理、接纳与包容。
我们大人呢,也需要从脆弱狭隘,走向坚韧宽广。父母都敏感得碰不得,还能指望孩子出落成什么样儿呢?
玻璃心系列事件三:
● 课间不让上操场 ●
每天放学,梓潼都不愿意上楼回家,总是说:“妈妈,你能带我在楼下玩一会儿吗?下课老师不让去外面玩儿。”
之前我就知道,现在几乎所有的公立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在课间去操场玩儿,最好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书。
我给她出主意:“操场不让去,那就在楼道里溜达溜达。或者中午吃完饭去操场玩儿一会儿。”
“楼道里也不行,除了打水、上厕所,都不行。中午吃完饭就开始读书了,不能玩儿。”
想象着孩子现在每天跟坐牢似的,每天跟那么多孩子被圈在那几十平米的小空间,跑也不能跑,跳也不能跳,还要经常“新生教育”,我这颗心呐!
梓潼爸爸的姨妈在一所小学当教导主任,跟她聊起这事,她说:“现在跟以前怎么能一样?现在的孩子这么多,一个年级十几个班,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操场就那么大一点儿,都出来得挤成什么样?
而且现在孩子都这么金贵,同学之间磕了碰了闹了矛盾,孩子之间没什么事儿,家长先打起来了,这种纠纷太多了。索性,课间、中午,统一管理,学校、家长都省心。两权相害取其轻,没办法。”
所以现在,我给梓潼在校外报了一项基础体能课和一项专项球类训练课。学校里完成不了的,起码能让她在课外释放个够。
出了幼儿园的门,转身就进小学的门,虽然时间上几乎没有任何跨度,但是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学校里的小学生”这个角色的转换却是一个跨星际的飞跃。帮孩子做好准备的同时,家长更要重新做好认知和心态上的调整准备。
以上这些情况,我都可以通过了解事情原因、理解规则规范、调整心态来完成,
但是,有一件事我无法理解,更无法认同——那就是,写生字。
玻璃心系列事件四:
● 让孩子反复练写字 ●
闺蜜的孩子上的是北京某著名重点小学,这个学校对于学生书写的高要求是出了名儿的。
书写过了关的字,老师会在下面画上波浪线,没有画波浪线的就要继续写,一直写到达到标准为止,如果橡皮擦破了,要剪一格大小一致的田字格贴上去,重新写。
闺蜜说,她天天看着孩子写字得花将近2个小时,边写边哭,越哭越写不好,“口、耳、手”就这三个字写了快一个星期了,还没达标。
我听着,顿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妈呀,这日子没法过了。心里暗自庆幸:还好,梓潼的小学老师还是“正常”的。
对于这件事,我有第四点质疑——
❶ 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手的精细动作是否发育到足以到达这个要求的标准?!
❷ 科技发展至此,都电脑打字的时代了诶,字写的好看难看,不那么重要吧?!
❸ 练字是需要时间的,急火火的一个星期练好,跟一年练好,区别在哪儿?哪个更不反人类?!
❹写得一手好字是锦上添花的事,一年级的孩子,写的规整就可以了,要求跟字帖似的,有必要吗?!
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很多人的字非常不怎样,也没妨碍他们为社会为自己做贡献啊!
阿里巴巴马云的字
小米雷军的字
小学一年级,首要是要培养孩子喜欢学习、喜欢学校的意识,这么干,不是逼着孩子们厌学吗?
可是,如果孩子就得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怎么办?总不能退学吧?
所以,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话,我的建议是,入学前家长先预先了解一下孩子要上的学校都有什么要求。
如果学校对孩子的书写或者识字、拼音、计算都要求不低的话,那么,让孩子上半年或者一年的学前班可能比较好,不至于因为孩子零基础,进到小学后感觉到太吃力,刚上学就没了自信。
之前有人跟我说,幼升小很关键、很虐心、很崩溃,我不以为然。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它“猛于虎”的厉害,同时也深深领悟到,家长心态的调整能力太重要。
作为一个当了一个月的“小一娘”,正处于感受最深的时候,文末,也许有几个建议可以跟大家分享:
1、 别盲目抱怨,抱怨解决不了有任何问题,还会把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
2 、弄清楚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3、做出积极的调整、找出解决方案,改变不了的规则规范,那就想办法让自己去调整适应。
4、告诉孩子,并让他感受到,出现任何问题爸爸妈妈都会帮助他,爱他。
写完文章,我带梓潼下了楼,走出楼门的时候,阳光还在,照的树叶明晃晃的。
梓潼跑向花园,我跟在她后面,看着她欢脱的背影,长舒了一口气:明天学校放假,然后紧接着就是国庆假期了,我,终于可以暂时缓缓了。
更长的路还在后面,我必须养足精神,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体力打好场长达十数年的持久战!
▼
(ID: milanbabynote)
你赞同文章里妈妈说的吗?
编辑:林杰西
文章转载:常春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图片来源:堆糖
关于护理
关于教育
关于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