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多关注家里的小孩,顺利帮助他们度过“诅咒敏感期”

作者:吃泡面的科学家 12-16阅读:2627次

语言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最直接方式,也是一种最常见方式。当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后,他们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并且开始学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验证语言的力量。

最近,奇奇的奶奶向妈妈反映,宝宝开始爱说脏话了。事情是这样的:奇奇是个三岁半的男孩,平时幼儿园放学后,奶奶总是习惯性地带他在楼下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儿。一天奇奇突然蹦出一句:“我不要和他玩,他是个臭弟弟;上次还有个小朋友抢了奇奇的玩具,奇奇一边哭一边说:“我打死你,你是坏孩子。”妈妈听后也是深有同感,有时不知怎么惹了奇奇,他就会说“臭妈妈”。 妈妈是“臭妈妈”,爸爸是“屁爸爸”,和小朋友们玩动不动就是“打死你”,你是个“笨蛋”“滚”之类,你们家的宝宝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许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很纳闷,家里平时也没有人有说脏话的习惯,孩子是和谁学的呢。 有些家长也会因为孩子说了脏话而去批评他们,甚至呵斥、打他们,但是这些行为依然阻止不了他们继续“我行我素”,他们甚至还会因此 “变本加厉”。 其实,这种情形并不单单发生在个别孩子身上,特别是他们进入3~4岁时会普遍出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期(一般在3岁左右)接触到一些脏话或者带有诅咒的话后,喜欢不分场合地使用,越是被制上就越喜欢使用,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又恢复正常,儿童在这个时期的这种语言习惯被称为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是语言敏感期中的一

个表现。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先是发现一句话可以表达一个意思一一这个发现让他们开始学会重复说一句话。后来很快又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可以像一把利剑一样刺伤别人,对他人产生强烈的反应。这引起了孩子们巨大的兴趣,

诅咒敏感期也就伴随而来,他们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使用那些有力量的语言。受到传统道德和文明规范约束的成年人在最初发现儿童使用那些诅咒词汇时,会变得很担心,会视之为洪水猛兽。这种反应更坚定了孩子对这些词语力量的认知,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和喜欢使用这类词汇。

其实,孩子们在最初说脏话和狠话的时候仅仅是出于对这些语言的好奇。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说大部分的狠话脏话的时候,往往是笑眯眯的,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并没有与那些词语配套使用的表情,所以他们说出的话也是没有任何恶意的。 只有当家长处理方式欠妥当时,孩子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语言是具有杀伤力的。 意识到这点之后,就会将它们当成一种武器使用。

也有许多孩子说脏话和狠话纯粹是为了逗父母们玩,故意惹爸爸妈妈生气,因为对于缺乏关注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生气也是一种“关注”。当孩子们的脏话狠话陆续登场,并且愈演愈烈时,许多父母都会觉得无从招架。 大多数的爸爸妈妈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这些话如何不好,不能说。 当发现劝说无效时,体罚、呵斥等种种行为会让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和好奇。孩子天生都是小小外交家,他们很清楚爸爸妈妈并不是真的舍得打他们,因此象征性的呵斥和体罚会止他们觉得很好玩,就像爸爸妈妈和他们玩的游戏一样。 于是,孩子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爸爸妈妈互动,完成了他们所期待的游戏,并且“长盛不衰”。

即使因为这种行为,家长真的体罚了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会对爸爸妈妈做出如此反应而感到好奇,这直接导致他们继续在别人面前上演同样的游戏,用他人的反应来验证这种语言的力量以及爸爸妈妈反应的真实性。 因此,面对孩子说脏话和狠话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劝说和体罚,这些都是没有效果的。 倘若父母在劝说的过程中使用类似威胁的狠话,如“你如果再不改好,就滚出这个家”,孩子的行为就更难消除了。

那么对于孩子张口就来的脏话狠话,只有听之任之了吗?也不是。下面两则故事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启示。

故事一:一天,一位女士在会所外面等人,遇到一个小女孩,觉得她很可爱就一起玩了起来。 小女孩刚开始还是很友好的,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就突然冒出一句“我要杀死你”。听了小女孩的这句话,那位女士虽然有些吃惊,但是从她清澈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并没有恶意。

于是,女士就和小女孩说道:“是吗?但是如果我被杀死了,你就再也看不见我了,到时候谁陪你玩呢?”小女孩不解地问道:“那你去哪儿呀?”“我变没了啊。”女士回答。 小女孩听后接着说:“那我要把你砍断。”女士还是没有生气,依然有趣地回答:“我要被砍断了,就需要用胶水把自己粘好。 要粘不好就麻烦了,我就死掉了。”小女孩仍然不死心:“那我把你头砍下来。”“那我的头一定很伤心,因为它不能跟我的身体在一起了。”······

故事二:朋友家有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最喜欢用“屁”“臭”等词语。一次小家伙和妈妈去一位阿姨家做客,见到阿姨的时候,妈妈提醒他叫阿姨,谁知道孩子出口就来了句:“屁阿姨。”妈妈觉得很尴尬,马上想要呵斥孩子,这位阿姨对妈妈使了个眼色,阻止了妈妈批评他。转头柔声对孩子说:“你知道pi有几种写法吗?”

孩子以异样的眼神看着她,显然没有想到阿姨会是这样的反应后来阿姨找来纸笔,和孩子一起搜集那些发音为“pi”的字——P、屁、劈、辟、癖、僻······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讨论了这些字的用法。 那一天孩子在阿姨家玩得非常开心。

在上述两个故事中,孩子们最终都改变了爱说脏话和狠话的习惯,但是也可以发现,故事中的大人自始至终都不存在和孩子讲道理,或告诉孩子这样说话会不受欢迎等话语,只是平和而温柔地换种方式对待孩子,并且通过自然呈现的后果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孩子发现说那些话是不恰当的,还有比说这些话更有意思的事情。其实孩子说脏话和狠话只是诅咒敏感期的一个正常现象,并且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家长无须为孩子们的话而感到大惊小怪,平淡冷静地面对是处理孩子此类行为的最好办法——当孩子发现他们的那些话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应时,会觉得这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玩,因此很快就会放弃,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更有趣的事情上面。

当然,淡定地面对处在“诅咒敏感期”的孩子,并不等于可以带着赏识的表情看待他们的这种行为,或者以欣赏的语调谈论这些话题,甚至是重复他们所说的话语。 这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并且不可混淆,因为它们所带来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三四岁的孩子理解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也很容易就能够从大人的表情和语气上判断出好与不好。 如果父母们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他们或许会更加“卖弄”这一本领;如果孩子在清楚界限的前提下依然说脏话狠话,那就说明他在挑战规则,这时就需要家长来告诉他这些话是不受欢迎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另外,父母们还可以告诉孩子哪些行为会更加受人欢迎。

总而言之,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既不要让他们因为不被接受时行为受到更多的关注,或者达到他们所期待的其他目的,也不要太漠视或者错误对待孩子。 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并且一定能够成长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