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作者:淅爸育儿记 08-08阅读:5727次

"

俗话说“子不嫌母丑”,但现实生活中,却往有许多嫌弃“母丑”的孩子。

事实上,只有不自信的母亲,才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当成一个孩子对自己看法的标准的。

有这样一位留学生,心底里一直嫌弃自己的母亲是农民,而且解释起来句句在理。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01 “既然是让孩子去读书,费用支持不下去,那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为孩子供书教学,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这个义务是否就真的毫无止境?

在一期调解节目中,一位男子上台希望和自己的母亲达成调解,希望母亲原谅自己。

这位男子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惜和父亲黑脸也要供儿子读书。孩子也算争气,考上大专同时进修了自考本科的学位。

在毕业后,自觉实力不足的他,在母亲的帮助下去了俄罗斯留学。矛盾就在此时发生了。

在俄罗斯的生活很艰难,他需要一边打工,一边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最艰难的时候零下三十多度睡地板。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母亲总是和以往一样,问他够不够钱花,过得好不好。问的次数多了,加上生活的压力,他爆发了,说出了让母亲十分伤心的话。

“把孩子生下来之后,既然是让他去上学,费用支持不下来,那你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这话无疑就是说母亲不配为人母。妈妈听到这样的话,没有责怪他,反而更勤奋赚钱:

妈妈冒着三十几度的酷暑,去新疆采棉花,一天能赚七八十块,好的时候一两百。一个月下来五千多的工资,除去必要的开销,给孩子汇了4000多块钱。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男子出外多年,没有给过母亲一分钱,他的理由是自己要先顾着自己的学业,也就是他把学业的价值放置在母子的前面。

主持人试图让儿子“知错”,问起老人,家里的老大和老二给不给钱的时候,老人很尴尬的笑着说给,然后马上为自己的儿子辩解。

而在说起这些艰苦的时候,面对儿子的指责的时候,妈妈始终是很平和的笑着,她始终没有责怪过儿子,即便是在节目上,她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状况而让孩子有一丝难堪。

她害怕自己的儿子看不起自己,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挣脸。

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当孩子当初会对她有这样的嫌弃,源自于这位母亲本身的自卑。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02 孩子表面上亲母亲,实际上学爸爸

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的结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种维护爸爸和妈妈的关系的倾向,尽管在3~6岁间他会渴望亲近异性父母并嫉妒同性父母。

但是如果异性父母有意无意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而与孩子建立了亲密关系,并使孩子看起来真的疏远了同性父母,那么孩子会下意识的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学习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征,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摘录自《为什么家会伤人?》

在这个案例中,当年母亲为了支持儿子读书,是跟男子的父亲打了包票的,即便家庭拮据,她仍然尽自己的努力,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在自己的丈夫面前抬起头来。

在儿子去读书的那三年,母亲不时的会和老伴吵嘴。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支持儿子读书,让儿子和自己同一阵线,但同时,同样作为父亲的儿子,他希望维护好父母的关系,不自觉的,就学习了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瞧不起母亲。

所以他不寄钱回家,理由是父母不需要自己的钱,自己也要优先兼顾自己的学业。

潜意识中,他即遵循了母亲的意愿努力读书,又保护了父亲的面子跟父亲一起鄙视母亲。

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称之为“白眼狼”,也认为这在孩子长大后才能显现出来,但实际上,在孩子3~6岁的时候,就可以显示出来一些端倪。

03 父母关系失衡时,孩子潜意识中会进行自我救赎

父母关系的平和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会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即便会也是父母教给他们的)。

在一个家庭中,当父母的关系失衡,年幼的孩子就会在表面上模仿强势的一方,但维护父母的关系平衡的天性使然,他需要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阳奉阴违”,并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 强势的一方给予孩子衡量父母的价值:

在刘淼的家庭中,儿子从来不喊他爸爸,直呼他的名字刘淼。儿子甚至可以随意指挥爸爸做任何事情,爸爸必须言听计从。

这一切源自于,妈妈给儿子展示出来的,就是“爸爸没用”,“爸爸是一个只会玩手机、无所事事的人”。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在孩子面前,妈妈和外婆也是直呼刘淼的名字,只要稍有点做不好就对刘淼口诛笔伐。

孩子在模仿妈妈的强势行为,以换取妈妈的认同,表示对妈妈的追随,同时也在用妈妈的标准来衡量爸爸。

  • 孩子会对弱势一方进行弥补,实则是自我救赎:

孩子和妈妈一起鄙视着自己的父亲,但他总是在寻找机会靠近自己的父亲,希望以此证明自己仍然是父亲的孩子。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毫无疑问,按照这样的状况发展下来,之于父亲刘淼来说,儿子就是一个嫌弃自己父亲的“白眼狼”,而同时,他也会习得一些父亲的明显习性来保护父亲。

例如刘淼是一个以手机来逃避自己生活状况的人,不难预测的是,他的儿子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模仿父亲的这一技能,以逃避母亲的强势。

那么为人父母,我们怎么避免在家庭里给孩子种下“白眼狼”的种子呢?其核心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04 什么是“家庭价值体系”?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什么是家庭价值体系?

家庭价值体系,即在家庭中其成员的地位如何,以何价值而恒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在一个家庭中,由于能力不同,往往各自兼具着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责任,但这份责任往往被视为一个家庭的成员的价值衡量标准。

例如,妈妈认为爸爸赚不到钱,所以鄙视爸爸;爸爸认为妈妈操持不好家务,觉得妈妈没用;父母认为孩子学习不好,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

这在中国式家庭中非常常见,各自的责任成为了各自的价值标准。就仿佛在一个公司里面,能出业务的就是好员工。

但家庭不是公司,最起码家庭不是因为利益而构建而成,而是以爱情、亲情为构建基础。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 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与之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相比,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往往不存在“鄙视链”,在这样的家庭体系里面,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包括夫妻关系平等,亲子关系平等)。

金钱、能力、成绩,这些通通都不会成为衡量对方价值的标准:

例如一位事业有成的母亲告诉儿子,她爱他的爸爸,即便他的爸爸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

例如一对高学历的父母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即便你成绩是一塌糊涂的。

在这样的家庭价值体系中,父母的夫妻关系有优先权,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配偶,那么孩子将不再需要面对失衡的父母关系,牺牲自己或者阳奉阴违的平衡父母;

在这样的家庭价值体系中,亲子习得的是爱和平等,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家庭地位。他们会习得尊重他人的处事之道,自然也不会鄙视自己的父母,乃至身边的人。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05 如何打造健康家庭价值体系

一个家庭的构成,可以细分为三段关系:夫妻、母子、父子。倘若要建立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就需要这三段关系都维持平衡。

  • 夫妻关系拥有优先权

从关系产生顺序而言,先有父母,而后有孩子,从依赖关系而言,是孩子依赖父母才得以生存,而不是父母依赖孩子才得以生存。换言之,夫妻关系应该处于家庭的第一位。

为夫之道,并不能仅仅限于努力工作,使妻、子获得良好的物质生活。事实上,在当下所出的父系社会体系中,为家庭供给金钱,不过是家庭中分工合作的结果而已。

真正构成一个男人在家庭中的价值体系的是:他必须作为妻子的好伙伴,他必须努力奋斗,以让妻子的生活更舒适,他必须乐观进取以取悦于她;

而同样的,为妻之道,并不能仅仅限于带孩子做家务,为家庭提供稳定幕后支持,同样只是家庭中分工合作的结果而已。

真正构成一个女人在家庭中的价值体系的是:她必须先尊重自己的存在价值(即便她可能不能为家庭带来直接经济贡献),尊重自己丈夫,爱自己的丈夫而不是爱丈夫的能力。

当夫妻关系平等而和谐,那么孩子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而夫妻间也不需要在孩子身上找存在感,争取孩子的关注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 母子关系--在于“拓展”

从母亲的子宫里诞生开始,母亲是婴儿第一个接触到的人类,母子关系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段接触的关系模式。这份关系不仅亲密,而且影响深远。

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怀胎十月,受尽痛苦诞下孩子。但这份伟大很容易让母亲犯下错误。这取决于两个方面:

其一,我们都说母亲伟大,但我们的社会体系乃至家庭价值体系中,几乎很少有人正视一个母亲(尤其是全职妈妈)的地位,男人们乃至老人们都认为,做家务带孩子是一件义务工作,而不是对家庭的奉献。

从而,无法从家庭奉献中获得地位的妈妈,只能把自己的价值观放置到孩子身上,或溺爱孩子,或操控孩子;

其二,因为十月怀胎的艰辛,许多妈妈会认为在“创造孩子”这一事情上,自己的奉献更大,而丈夫不过是一个轻松的“播种者”。母亲当然的把“孩子是她身体一部分”的感觉夸大。

但实际上,没有夫妻间的配合,孩子不可能诞生,这包括了繁衍过程以及为妻、子提供稳定的生活条件和精神支撑。

母亲作为孩子的领路人,她不仅仅需要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维护好,还需要帮助孩子发展与他人(包括与父亲、与社会)的关系。

母亲太自缢伟大,那么相对的,父亲和孩子的地位就会被认为相对的“渺小”。

为母之道在于“拓展”,在于对孩子保持关爱和尊重的同时,帮助孩子把这份关系模式拓展到与其他人的身上,让孩子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 父子关系--家中不应存在权威

婚姻是伴侣式的结合,孩子是婚姻的产物,所以三方都不应该想统治对方。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亲往往需要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撑,许多父亲会利用他们的经济地位作为控制家庭的方法;

在一些事业有成、在公司中掌握权力的父亲,更容易把在公司的权力规则带回家中。

但家庭的构成不像公司那么单纯(以经济价值为地位衡量标准),家庭的构成是爱和关怀,这更强调相互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如果父亲脾气暴躁,而且想驾驭家庭的其他分子,那么家庭中的儿子对“如何成为一个男人”的培养就会出现错误观点;家庭中的女儿对于成为一个母亲会产生扭曲。

为父之道,可以用几句话来总结:

他必须证明他自己对妻子、对孩子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伴侣,而不仅仅是一个“好上司”,一个“施舍者”。

换言之,他必须用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中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和爱情。

育儿心理学:鄙视父母的孩子,源自不健康的“家庭价值体系”

淅爸鱼儿说:只有家庭中的“鄙视链”不存在,孩子才不会习得鄙视这一技能。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