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谈一下母婴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新生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乙肝母亲和孩子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母婴阻断有哪些措施
l 孕后期
HBV 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母亲的HBV DNA定量>10的6次方拷贝/ml,新生儿更易发生宫内感染。近年有研究显示,对这部分母亲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给予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可使孕妇产前血清中HBV DNA水平降低,提高新生儿的母婴阻断成功率。
l 出生后
孩子出生后 24小时内,最好在 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丙种球蛋白,剂量应≥100IU,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 1个月和 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 2和第 3针,可明显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l 日常密切生活接触过程中
在产后感染的预防方面主要体现在妈妈和宝宝的密切生活接触中要注意避免一切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机会,比如不要亲吻孩子,口对口喂饭,手上有伤口时避免接触孩子肚脐部位等。因为一旦妈妈口腔有溃疡或有牙龈出血等问题时,孩子皮肤黏膜娇嫩,如果有肉眼看不到的小破损时,这些行为容易造成孩子感染。
如何判断母婴阻断是否成功呢
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推荐:“随访的适当时间是第3针疫苗后1个月(7月龄)至12月龄。检查的目的有两条:①确定孩子是否阻断成功;②了解阻断成功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抗体量。抗体量不足或没有产生抗体的孩子虽然没有被母亲的乙肝病毒感染,但在以后生活接触中仍有感染风险,因此要加强乙肝疫苗接种。
7月龄时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反应最强,抗-HBs滴度最高。检测结果有4种情况:
①HBsAg阴性,抗-HBs阳性,且>100 mU/ml,说明预防成功,应答反应良好,无需特别处理;
②HBsAg阴性,抗-HBs阳性,但<100 mU/ml,表明预防成功,但对疫苗应答反应较弱,可在2~3岁加强接种1针,以延长保护年限;
③HBsAg和抗-HBs均阴性(或抗-HBs<10 mU/m1),说明没有感染HBV,但对疫苗无应答,需再次全程接种(也就是要打3针的方案),然后再复查;
④HBsAg阳性,抗-HBs阴性,高度提示免疫预防失败;6个月后复查HBsAg仍阳性,可确定预防失败,已为慢性HBV感染。
确定预防成功后,无需每年随访。对HBeAg阳性母亲的子女,隔2~3年复查;如果抗-HBs降至10 mU/ml以下,最好加强接种l针疫苗;10岁后一般无需随访。
产后能否母乳喂养
我们来接着了解一下乙肝妈妈产后能否母乳喂养。根据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乳汁中检验出乙肝病毒的概率很低,含量也非常少,另外乙肝是经血液传播,不会经消化道传播,加之新生儿经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体内绝大多数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
但刚才我们也提过孩子是否有保护性抗体最终大概要7个月时候才能确认,所以病毒阳性的乙肝妈妈如果有乳头皲裂,或孩子有口腔溃疡情况下,保险起见,不建议母乳喂养。
产后抗病毒的母亲能否母乳喂养呢?
根据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抗病毒母亲停药后可以母乳喂养。”药品说明书中也不建议母亲服药期间给孩子哺乳,但是,2015年美国肝病年会的乙型肝炎管理指南指出:“哺乳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母亲所生婴儿的长期安全数据不充分……这些抗病毒药物很少经母乳排出,不大可能导致显著毒性。婴儿低水平(药物)暴露的未知风险应与母亲进行沟通。”如果服药的母亲想母乳喂养,应自己权衡利弊。
产后肝功能异常的乙肝妈妈能否母乳喂养?
首先我们先探讨一下为什么妈妈们都希望用母乳来喂养自己的宝宝,是不是因为母乳的营养价值更高,更能为宝宝提供优质的奶水呢?但是,如果肝功能已经异常了,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就会下降,这样的奶水质量也会下降,甚至不如牛奶,所以这时候再给宝宝母乳喂养可能就达不到最初的愿望了。同时,肝细胞的修复也需要蛋白质的参与,如果这时候坚持母乳喂养也不利于母亲病情的恢复。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妈妈肝功能正常,孩子做了相应的阻断措施,那么可以母乳喂养;如果乙肝妈妈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需要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要母乳喂养;如果乙肝妈妈肝功能不正常,自身需要治疗和休息,那么建议放弃母乳喂养,专心调理身体,这才是对宝宝最好的陪伴和照顾。
了解更多肝病常识,可加小编微信:14804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