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i在家里比在幼儿园积极
晚上离园时,老师对mimi的妈妈说:“mimi太内向了,在幼儿园不跟其他小朋友玩,老师提问他总是低着头不说话,我们应该想办法让mimi变得活波开朗一些。”妈妈说:“您说的这个问题我已经发现了,在家里他并不内向,跟大人说起话来伶牙俐齿的,可是一到外面就不言不语的。看到别的孩子有说有笑,我心里既着急又气恼,觉得孩子的表现让我很没面子。”
nini在幼儿园比在家里积极
妈妈来接nini回家了, nini不愿意走,拉着妈妈看墙上新得的一颗亮星星,这是今天她用自己独立吃饭的好行为“挣”的。妈妈趁机教育说:“在家里也自己吃饭,不让妈妈喂,才是好孩子。” nini点了点头。可是回家以后,妈妈不喂她,她就一口饭也不吃,妈妈说:“你不自己吃饭就告诉老师,把亮星星摘掉。” nini哭了,这下喂她也不吃了。妈妈既为难又后悔。
孩子在家、在园要现不一样的现象很普遍
宝宝在家、在园表现不一样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孩子根据环境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良好的行为方式需要在各种场合进行到底,否则宝宝在一个场合是一套行为方式,在另一场合是另一套行为方式,孩子不易内化成受益终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然而,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环境差异很大,家长怎样培养宝宝在家、在园协调发展呢?
第一步,列清单
家长与幼儿园老师充分交流,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交流,列出一个清单全面盘点宝宝在家、在园的不同表现。
例如,在生活方面,可以从吃饭、喝水、睡觉、如厕、穿衣、洗手、漱口等各个环节,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宝宝在家、在园的行为方式,仅吃饭这一项生活方式,还可以从餐前餐后卫生、独立与依赖、是否偏食、进餐情绪、端碗拿勺等项目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在游戏方面,可以从爱好、运动量、规则、灵活性、同伴交往、玩法等角度列出清晰的菜单;在学习方面,可以从兴趣、注意力、倾听与应答、坚持性以及语言、绘画、手工、科学等方面了解孩子。
可别小看了这个调查工作,您的收获将会很大。如果妈妈完整、细致地做一遍,您将对宝宝有着更加丰富、深人的了解,从中发现宝宝的优点、缺点和特点,为优化宝宝的行为习惯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依据。
另外,做为过来人的爸爸妈妈都知道,童年记忆的遗憾就是缺乏精彩的细节。如果这项调查用某种方式保存下来,将是宝宝成长中一件珍贵的礼物。
第二步,重配合
父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爸爸妈妈们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也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很害羞,不敢大声说话,家长要跟老师协商好,请她幼儿园表扬孩子在家里的好表现,并给孩子大胆说话的机会。渐渐地,孩子就明白了大胆说话是值得嘉奖的行为方式,妈妈和老师的表扬鼓励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孩子在家里的良好行为方式就迁移到幼儿园了。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非常期待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客观地反映给幼儿园老师。如在孩子取得了进步的时候,可以请老师辅助及时地鼓励孩子,这样可以让宝宝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在家里养成和在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非常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