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资源,父母给了好的外部环境,孩子眼界能够更开阔,更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教育资源。
但是这是最为重要的吗?小每老师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包括家庭教育,拼的其实是父母的见识、教育理念和学习习惯。
今天这篇文章来选自田先老师新书《每个孩子都可以不平凡》,转载时有删减,原文更具体生动,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以下是正文内容
#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上了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学,上个好大学才能有份好工作。”
这已经成了不少父母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了。但今天,大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普通幼儿园和小学。
看来,状元们并没有“赢在起跑线”。那么问题来了,高考状元的家庭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
答案是:教师家庭、孩子从小做家务、父母不干预学习、父母与孩子沟通顺畅、家庭民主。符合这五类特征的家庭最容易培养出高考状元。
所以,孩子的人生究竟有没有起跑线?其实还真有。
首先,是父母的基因、整个家族的代际积淀,这些东西是早已注定的。其次,是父母的远见、素养、对孩子用心的付出。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父母随身自带的。
# 如何让孩子赢在未来、赢在终点?
抛开对起跑线的执念,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何让孩子赢在未来、赢在终点?这需要一种特殊的系统性能力,即“适应未来的能力”,我把它简称为“未来力”。
我认为未来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操作性工作、创造性工作、领导性工作。
◆ 操作性工作,是重复的、机械的、标准化的工作,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流水线操作员、收银员、服务员等职业。未来越来越多的操作性工作,都将可能被机器所代替。
◆ 创造性工作,包括艺术、文学、设计、策划、学术研究之类。创造性工作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当然是审美、创意、创新与思考。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仅凭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是不够的。
◆ 领导性工作,是所有需要与人密切打交道的工作。领导性工作需要的是领导力,但我说的“领导”并不是指职位上的领导与被领导,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只有具备足够强大的影响别人的能力,才能打动别人、团结别人、推动别人,最终达成目标。比如,医生需要影响病人,销售员需要影响客户,公务员需要影响民众。
据一项源自英国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地扶助和关切;
3、创意和审美。
统计结果显示,最不易被取代的职业有:酒店管理者、教师、心理医生、公关、建筑师、牙医理疗师、律师、法官、艺术家、科学家。
我很庆幸自己的教师职业永远不会下岗,我也很高兴我对未来的判断与剑桥大学的研究结论趋近一致。事实上,无论是创造力还是领导力,都是“未来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于过去近二十年的管理咨询和教育培训实践与研究积累,以及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预判,我创立了“中国式精英教育”体系,并提炼出这个体系的核心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学会:
学会生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
学会做人,给孩子一个高贵的灵魂;
学会做事,给孩子一颗智慧的大脑;
学会幸福,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
细分下来,每一个学会又有对应的四项关键素质,如下图所示:
这十六项素质与能力,基本都不涉及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它们不是“硬实力”,无法用学历、技能、证书等来证明,但它们是普遍适用的“软实力”。
有了这些“软实力”,无论未来技术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孩子都能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并且有能力去自主选择和习得真正需要的“硬实力”,从而从容不迫地立足未来人生与社会。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反映的正是当下很多人的集体无安全感、集体焦虑与浮躁。当我们自己都无法从容淡定时,我们又如何培养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刻意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人生这场马拉松,孩子无须所谓的“速度与激情”,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与热情,方能笑到最后;孩子也无须和别人比赛,只需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他就是冠军。
▌作者介绍:田先,“中国式”精英教育体系创始人,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特聘专家、每周微课《父母情绪管理:少点脾气多点爱,培养平和自信的孩子》专栏讲师,新书《每个孩子都可以不平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