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朵莱(笔名),皖南人氏,哲学硕士,曾就职于国内某重点大学,现隐居北美大农村,热爱写字、烹饪、旅行、发呆的处女座过气文艺女青年一枚。
刚来美国的时候,每次去社区的图书馆,都会看到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娃,在图书馆的儿童区看书,结束后又会去游戏区玩一会儿玩具:搭积木、拼拼图、或者玩乐高……走的时候,他们还会把玩具收拾干净,放回相应的玩具框里。
由于经常见面,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这家人:妈妈很年轻,看起来大约三十出头,白人,脸上有少许的雀斑,却有着一种知性美,一看就是有一定文化涵养的人。三个孩子,男女都有,大概是六岁、四岁、两岁的样子。
我发现,这位妈妈并不是特别干涉孩子们的自由,不管他们是看书或者游戏,她都只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如果孩子发出比较大的噪音或者捣乱的情形,她才会认真地对孩子做出禁止的手势,并小声地说出:“NO。”
我特别喜欢看这一家人或阅读、或游戏的场景,感觉真的是岁月静好。但同时,又非常地疑惑:“为什么美国人的孩子这么好带?”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中国人带孩子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完全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一个孩子,能同时把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在内的六个大人整的气喘吁吁、人仰马翻。
曾经在闺蜜家看到她端着饭碗,满客厅追着虽只有两岁却能量无比充沛的女儿到处跑,却一口饭都难以喂上;也曾在大街上看到六七岁的熊孩子对没能满足自己买玩具要求的父母拳打脚踢;很多家庭,一个孩子出门,家里大大小小几口人全部严阵以待,生怕怠慢……
难道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不是一个品种吗?
事实上,全世界都有熊孩子,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去管理。而相对于中国人的感性带娃,美国人的理性带娃方式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一
建立规矩,从小培养
记得儿子出生一个月时,我们带他去看儿医,进行常规的健康检查。那时的我初为人母,每天日夜颠倒,不眠不休,疲惫至极。
儿医是一个台湾老先生,当时70多岁,他从20多岁就开始当儿医,由此可见经验有多丰富。
他问我们晚上多久给孩子喂一次,我说两个半小时,他说没必要,四个小时喂一次就可以,这样大人也能休息得好。
当时的我有些诧异,我说那他两个半小时就醒了,哇哇哭,也不管吗?他说没关系,孩子慢慢就会习惯。
他还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他,不哭的时候才抱起来,这样是为了避免孩子一需要大人安抚时就会哭,而那时我们几乎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半信半疑的我按照儿医的方式调整后,确实很有成效,生生体验了一把中美养娃理念的不同。
等孩子再大一点,自己能坐得稳的时候,美国人就会训练他们坐在高椅子(high chair)上吃饭。高椅子在美国非常常见,有娃家庭必备,餐馆也会为前来就餐的孩子准备。
美国的父母把孩子用安全带固定在高椅子上,把饭菜放在孩子胸前的台面上,就不管了。孩子自己或用手抓,或用勺子,反正能吃到嘴里就行。
同样年龄的娃,估计在中国还是坐在爷爷奶奶的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喂呢。
那时的我也学着美国人,把孩子放在高椅子上吃饭。刚开始他不习惯,熟悉了两次就好了。后来发展到只要肚子饿了,就往那个椅子上爬。这就是所谓的条件反射吧。
——从小给孩子建立起一些“规矩”,会让今后的带娃工作事半功倍、收效显著。
二
赏罚分明,绝不姑息
美国人带娃,赏罚分明,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做得对有奖励,做了不对的事情,对不起,也一样会受到惩罚。
有一次,去一个美国朋友凯迪家参加聚会。她的孩子和来宾的孩子一起在大厅里嬉笑追逐。一开始气氛和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凯迪的大儿子把一个小朋友吓哭了,只见她立即收起笑容,对着儿子严肃地说:“现在开始,你必须time out(暂停)。”
之后,不管来宾如何求情、孩子如何哭闹,凯迪都不为所动,坚持要求孩子time out了十五分钟后,才让他继续玩耍。
此时此刻,我深深地被美国人的原则性震撼了: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如果在中国,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很多家长都会护着自己的小孩,更不要提有任何惩罚了。
而正是这种“惩罚”,让孩子知道有所忌惮,任何时候都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
而对于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也一样有相应的奖励。
我想,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几个图书馆的孩子,也一定是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
——让孩子从小就有原则、有底线,赏罚分明,是非常好的家庭教育,这与年龄无关,却是培养孩子个人修养的良好渠道。
三
安全第一,抓大放小
美国大多为夫妻二人共同抚养孩子,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不会帮忙,因此大部分家庭都是爸爸上班挣钱,妈妈在家带娃(有的好几个娃),时间、精力都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样样操心。
在这样的情形下,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就必须有所取舍。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印象,无论在机场、公园或者家中,美国的小孩都喜欢在地上玩耍,而父母在旁边熟视无睹、谈笑风生。
或许是美国本身比较干净,或许是他们觉得一点灰尘不算什么大事,总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的情景,如果是中国的父母,肯定要进行阻止:“太脏了,宝贝,赶紧起来。”
而那些连一点灰尘都不肯放过的中国父母们,又是如何带娃的呢:
带孩子坐车,不系安全带,甚至抱着孩子坐在最危险的副驾驶的座位上; 让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受到伤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例子,比比皆是; 疏于看管,孩子在超市从楼上栏杆翻下来,或者从手扶电梯掉下来,或是游泳时溺亡的案例,想必各位也见过不少……
每次见到这种新闻,我就想起日本的伊坂幸太郎所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而被我们认为“心大”的美国父母们,在这些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开车时绝对给孩子系上安全带,从出生开始就是如此,而且孩子一定不能坐在副驾驶; 13岁以下儿童,必须有成人陪伴在家中; 任何时候,无论是游泳、骑车、打球,都配置上全套安全设备(救生圈、头盔、护膝等等),防患于未然; 在美多年,从未见过一个家长在看娃时看手机的。
——把最重要的安全问题解决好,其他小的方面就随意一点,这样大人也落得轻松,这是美国父母智慧的一方面。而多年来中国的育儿方式在这方面却往往本末倒置,不过好在近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
四
尊重选择,后果自负
孩子的吃饭问题估计是绝大部分父母的老大难。
中国的父母们,特别是爷爷奶奶,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都是采取“喂”的方式,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抗拒心理,也让自己倍感压力;而美国的父母则让孩子自己选择,不吃饭就饿着。
不久前,来探亲的邻居张阿姨就跟我们抱怨过她和她的洋媳妇之间的“过节”。
张阿姨的儿子娶了一个美国本地的洋媳妇,生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帅哥杰瑞。杰瑞聪明可爱,可就是不爱吃饭,每到吃饭时间就愁眉苦脸。
张阿姨说,这么小的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长身体啊,坚持要喂,洋媳妇竭力阻止。洋媳妇把饭碗放在杰瑞面前,然后就不管他了,杰瑞到最后也没吃几口饭。午饭时间结束,洋媳妇收了碗,对杰瑞说:“没有零食。”
张阿姨看不过,怕孩子饿着,偷偷从厨房拿面包给孙子吃。洋媳妇看见后,两人吵了一架。张阿姨心想,这洋女人的心可真狠啊,去跟儿子“告状”,结果儿子也站在媳妇一边。
不过经过两三次,杰瑞知道自己不吃饭后也没什么别的指望,毕竟饿肚子的滋味是尝到了,以后每次吃饭就很主动了,饭碗舔的干干净净。
张阿姨这才佩服洋媳妇的高明之处。
——尊重孩子的选择并让其承担相应的后果,从逼着孩子做某事,到变成自己主动去做,这一招,确实高。
五
重视沟通,更易执行
中国人带孩子,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一方面,娇宠无度。近30年来,中国绝大部分出生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往往是一家人的宝贝疙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就养成了孩子极端自私的性格,一点不如意就哭闹撒泼。
另一个方面,中国人信奉“牛要打,马要鞭,小孩不打要上天”,“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用拳头和棍棒进行“教育”,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效果也未见得好。
而在打孩子犯法的美国,父母更多的则是进行“沟通”,与孩子讲道理。
我家对面的美国家庭,孩子众多,父母经济能力有限,每到逢年过节,需要买礼物的时候,父母便会给孩子列一个清单,写上一系列礼物的名称,价格都是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然后,把清单交给孩子,让他们依次选择自己喜欢的礼物,并且与别的兄弟姐妹一起分享自己的礼物。这种方式,既考虑到了父母自身的经济状况,又能在无形中培养兄弟姐妹的亲情,一举两得。
出门游玩的时候,父母也会与孩子提前沟通,尽量选择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地方。
——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得家庭事务更易于执行,并很好的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如何对付熊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美国人与我们中国传统的大相径庭的育儿方式,绝对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和效仿。您觉得呢?
投稿人原创,如有侵权问题,非本平台责任,请告知本平台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