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干货: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先从认识情绪开始,你了解吗?

作者:明光教育 05-07阅读:5497次

成功的20%靠智商,80%靠情商”“情商决定成功,智商决定不败”

——马云说

当以上两句“大佬鸡汤”,出现在我妈的朋友圈时,我感觉情商的重要性认识的普及度,已经不用强调了。

这就给很多父母传递了压力,“万一我孩子情商低怎么办?”,又没有“情商补习班”可以上。关于孩子情商教育网上众说纷云,有的说“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有的说“要给孩子独立承担情绪处理的机会”,理解下来,发现根本没法实际操作。当看到俞敏洪写的《父母的情商影响孩子一辈子》,这难道是让我们认命吗?

在研究了婚姻教皇约翰哥特曼的理论,以及正面管教的一些方法后,我发现孩子情商的培养,很重要的部分是对“情绪”管理的训练,而这种情绪训练,又来源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这篇文章从“情绪认知”入手,给大家解决一些普遍的认识误区,并提供一些实操的方法。

我把这些方法也在我女儿的身上实践,自己也受益匪浅。

迈出通往高情商的第一步:认识情绪。

学习、理解、并实践

认识情绪第一步:根本不存在“负面”情绪

先颠覆一下大家的认知,我们一直以为“愤怒是不好的,嫉妒是不好的”,这是我们大部分人对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没有“负面”的,”负面“的是你处理情绪的行为

这是一个很多中国家庭都存在的问题,当我们把一些情绪归类成“负面”的时候,就表示你对这种情绪有排斥,接受度较低,好像躲着一个不好的东西一样,恐怕它出现。

所以我经常有看到,孩子摔了一跤,妈妈说不疼不疼!孩子哭了,家长说不难过不难过!这种“谎言”似的哄娃话术。

我女儿两岁时,每次她不想让我上班,就会哭闹,这时候她奶奶跑过来,用玩具吸引他注意力,或者拖着我女儿脸蛋说:“让奶奶看看,宝贝的笑脸哪儿去啦?”,这种方法看似暂时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是让孩子压抑了、否定了孩子的情绪,这等于给了孩子一种解释:“原来我不应该难过”,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不在相信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尊感也会下降。

对情绪视而不见,维持表面的和谐,其实源于我们家长内心对负面情绪的排斥。

这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呢?先认可她的情绪:“爸爸知道你很想念爸爸对不对?”,这时候她如果大哭就让她哭一会儿,抱一会儿她,然后继续和她说:“你知道,如果爸爸不去的话,公司里的叔叔阿姨就会很怪爸爸,你也不想他们生爸爸的气对吗?这个周末爸爸就可以陪你了,咱们要不要讨论一下,周末去哪儿玩儿的问题?”

每种情绪都有正面意义

PS:我很喜欢一个美国的动画片,叫《头脑特工队》,把大脑里的开心、悲伤、愤怒等五个情绪,变成五个住在脑子里的小人,然后,那个叫悲伤的小人是最不受待见的,连它自己都觉得不该存在,而到最后,却是悲伤拯救了主人的情绪获得了快乐。

悲伤这个被认为“负面”的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正面意义。

2 认知情绪第二步:抓住机会,给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

负面情绪分很多种,但是小孩子是分不清的,什么是嫉妒,什么是委屈,什么是愤怒,当你问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往往是说不出来的,这是需要靠大人来教的,就好像认字一样。那什么才是教授的最好的时机呢?当然是孩子情绪正在发生的时候。

先肯定情绪,再找方法解决

我的小侄子,在她妹妹的生日宴会上大吵大闹,因为没有他的礼物,他爸爸觉得很没面子,和他说:“因为你的生日还没到,你过生日的时候不就有了嘛”,这是大部分家长的处理方式。我很理解家长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生日宴会上吵闹,是很不体面的表现,所以急于纠正。但是,虽然爸爸解释了这个事情的客观原因,但孩子会理解成:“我不应该出现这种情绪”。

这时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可以这样说:“我知道妹妹收到礼物,让你感觉很嫉妒,所以非常不开心,爸爸也有过这种时候,这很正常。”,告诉孩子这种情绪就叫嫉妒,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事。然后再引导孩子解决:“但这是妹妹的生日,咱们是不是应该表现的大方一点呢?”,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感知到情绪,本身就是安抚

有趣的是,让孩子认知到自己的情绪,这个行为本身,就能有安抚的作用,这个对我们成年人也通用。我们人类有情绪的时候是调用右脑,而思考这种情绪的时候,是调用左脑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启动时,情绪脑就消停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下次你生气的时候,可以试试看 。

3 认知情绪第三步:教孩子如何表达情绪

我见过很多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会哭、会大喊、会沉默。表达情绪就像说话一样,都需要学习,而家长在其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家长自己要善于表达情绪

一个可以参考的句式是:“当***发生时候,我感到很***,我希望你可以***”。

孩子平时放学是6点,今天因为玩儿疯了,8点才到家,爸爸说:“你比平时晚了俩小时,让我感到非常担心,你回来了我就放心了,但是想到你玩这么晚,我又非常生气,我希望你以后玩儿也要又个度,如果要晚回家,也要提前和家里人说一声”。

有些家长会直接指责:“说!你干嘛去了?”,没有将自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而是直接让孩子体会到情绪产生的结果,这和孩子委屈了就摔东西有什么区别呢?

不要用质问的方式去引导,要直接说出来

我女儿有一天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被我后看到,我女儿很紧张,这时候千万不要说“谁吧花瓶打碎啦?”,这感觉像是在等着孩子撒谎,要直接告诉她“我知道你把花瓶打碎了,你现在感到很担心,怕爸爸说你对不对?”,鼓励女儿表达出来,然后说:“爸爸也很难过,因为爸爸真的很喜欢这个花瓶,我们可不可以商量一下,今后如何做到小心,才能不再打碎花瓶?”,这个过程,把双方的情绪都表达出来,并把最终的讨论进程,指向了解决方案。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情绪环境

你需要审视你的家庭环境,是否可以包容情绪的发生?当情绪来的时,你是紧张?逃避?压抑?还是故意忽略?如果你想给孩子一个培养高情商的环境,那么就让孩子感受到,表达情绪是安全的、是被接纳的、不会受到指责的,这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塑造一个鼓励情绪表达的环境。

我女儿生气的时候,可以冲我大喊“爸爸你为什么不陪我,我非常生气!“,我反倒是为她能顺畅的表达情绪而感到高兴,首先她识别并正视了自己的情绪,并直接与我“讨论”(暂且叫激烈讨论吧),而并没有选择哭闹或沉默的非理性手段。其次,她的情绪总是被接纳,所以她可以安全的说出来。再者,把情绪说出来,就是走向解决的前提。

我们可以把每一次的情绪发生,当做学习的机会吧。

4 认知情绪的秘密武器:音乐

当然,教孩子对情绪的认知,也不需要非等情绪爆发的时候再训练了,音乐就是孩子很好的工具。

我目前担任一档音乐早教产品的的制作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音乐中的情绪丰富度,是孩子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而孩子天然的感受力,是完全能感受到,他只是不能解释,所以音乐就解释给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情绪。

比如说,我们做了月光一首曲子,他是描绘那种月光照在湖面上的感觉,非常的优美,其中有一个创作游戏,就是用家里找一个盛水的容器,然后找一些叶子和花瓣,在水上做了一幅画,这就是湖面。 孩子就开始结合想想开始玩儿。仍石子啊,就会有涟漪激起来,然后关上房间的灯,打开一只手店,照射在水面上,让水面的光影,反射到墙壁上。

波光荡漾,光影也跟着荡漾,你的手搅动着水,就好像在湖面上弹奏一样。当时测试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很棒,此时音乐的表达和感受统一的。然后你告诉孩子,这个就就是月光迷离,这个就是朦胧。而平时,是没有机会解释这么复杂的情绪的。 孩子在哪儿玩的也特别开心,在月光里起舞,动作优美。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做一首曲子《雨滴》,连续的钢琴,就像是雨滴一直在下,很悲伤的情绪。我们用一个纸杯,下面扎一个孔,然后把彩色的颜料倒进去,这样就有了一个可以下雨的“雨滴”,在家里找一张大一点的画布,让孩子拿着“雨滴“在画布上作画。

有个孩子在游戏中跟我说:云彩哭了。我问:那为什么是彩色的?孩子说:因为彩虹也哭了。我跟她说,这种感觉叫悲伤。

这让我很惊喜,这种情绪是他自己感受出来的,而音乐做了很好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