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经常和我们反映,孩子总是爱发脾气,或者总是没事儿找事儿的让我们关注他/她……
为什么有时候看上去不是很起眼儿的事儿,我们却直接和孩子对抗起来了呢?
我们为什么要“共情”?
如果对孩子的“共情”处理不好,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除了亲子关系共情能力差还会影响到家庭和谐;怎么才是真正的“共情”呢?
对孩子的“共情”,难道只是简单的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生气,伤心……)吗?
首先,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和孩子进行对抗呢?
给大家来个情景再现:
场景1:
孩子用眼睛看着碗里的汤,对你说:妈妈,这个汤太烫了。然而你却说:瞎说,这个汤根本就不烫了,都晾了半天了,你赶紧好好喝。孩子说:就是烫!就是烫!你说:根本就不烫,你这孩子怎么一吃饭就不痛快?!于是,在吃饭的 时候一场战争爆发了。
场景2:
孩子想拿家长手上的水果刀,于是对你说:妈妈给我用用吧。你说:不行,你不能用,太危险。孩子说:给我用用,给我。妈妈:我说了不能给你,你这孩子怎么越不让干嘛就越干嘛呢?
场景3:
孩子正在玩儿着某一个玩具,玩具可能有点难,孩子自己摆弄不好就开始踢东西,喊叫,这时候家长过来说:你怎么有乱发脾气?孩子:这个玩具是坏的弄不好。家长:他怎么可能是坏的,这明明就是个好玩具。孩子:不是,就是坏的。家长:不就是遇到点儿挫折嘛,你重新来过不就好了,不要乱发脾气了……
通过这3个场景,家长们一定看出问题了,所有让你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变成争吵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孩子愿意发脾气,而是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让孩子觉得,我们不相信他们说的,不相信他们的感受。而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去说服孩子服从或者“共情”我们。
那我们为什么要对于孩子进行“共情”呢?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有一个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行为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但是,这些经历的来源就是孩子跟你有了第一次互动的时候开始的。“共情”行为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孩子从1岁后,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你不对孩子共情,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那孩子也会模仿你的行为。自我,不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也对孩子“共情”呀,但是他还是情绪跟激烈,讲不听怎么回事儿呢?那我们可能就要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感受,或者我们对孩子“共情”的时候,情绪,行为处理的是否得当?如果不得当,那也会导致孩子的激烈情绪逐渐上升。并且,每次孩子都感觉不到你在意他的感受,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亲子之间无法建立充分的信任感,持续到孩子青春期孩子觉得自己不会被家长信任,理解,可能就会出现很多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除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共情力差也会影响到家庭和谐。
场景4:
到了吃饭时间,孩子拿着玩具跑来跑去,奶奶追在后面喂饭,这时候妈妈看到了,说:妈,你别追着他喂饭了,这样对孩子不好。奶奶:那不喂的话这孩子不得饿着吗?孩子饿着对孩子对孩子也很不好啊。妈妈:那你就让他饿着,饿几顿就好了。奶奶:你舍得,那你饿着……结果奶奶把孩子的饭碗扔在了。奶奶很生气,妈妈很纠结,这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了呢?
场景5:
妈妈要去做饭,让爸爸帮忙照顾一下宝宝,爸爸给宝宝一个手机让孩子看动画片,这时候妈妈进来看到以后说:你怎么老给他看手机,眼睛会看坏的。爸爸:那我不给他看他一定要抢啊,抢了不给他又哭又闹,你又要怪我。妈妈:那你不会跟他玩儿一会儿吗?爸爸:那U Can U up ……爸爸摔门离去。
了解了吧,如果不能对家人进行共情,家庭环境就不会和谐,不仅问题解决不了,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是不利于成长的。
那咱们怎么能有一个好的共情力呢?
1.先别急着说话
不管孩子还是其他人跟你抱怨,或者陈述一件事儿的时候,先别急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进别人的脑子,这样也许会让别人觉得你自我,任性。从而终止后续的沟通。
2.专注倾听,适当给与回应
如果在孩子或者他人在和你阐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你的表情和回应能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他说话,这样他就更容易把自己遇到的困难给你表达出来。当然如果你光听他说,不给予任何回应的话,他可能反而会越说越激动,因为他觉得,他所说的并没有得到你的重视,如果你能适当的用一些简单的语言给他回应,比如:嗯……原来是这样……哦……真的吗?……这样他才会有被理解的感受,然后再进行后面的沟通,就更容易一些了。
3.说出对方的感受
当对方喋喋不休的说完之后,要让对方知道,你明白他的心情。比如告诉对方:这件事让你很生气;我感受到了你很伤心;
4.通过想象实现愿望
如果暂时还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也不要给马上给对方泼冷水,试着帮助对方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不要单纯用嘴巴解释你所看到的事情。比如,孩子对你说,我就要吃草莓。妈妈看着手上的苹果说:唉~我真希望他是那个你喜欢吃的草莓。
5.共情感受,而不是行为
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有一些行为是必须控制的。比如:当你看到孩子因为别人抢了他的玩具,而大打出手,你能告诉孩子的就是。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要用你的语言和态度让对方小朋友知道你要怎么做。而不是上来就打他。
6.注意共情的态度
共情是为了冷静处理问题,所以当我们在共情孩子感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信你现在可以试试:不同的态度,表面看上去是在共情,但是对方可能会感觉到很大压力。
比如:当你看见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掉地上了——
第一种态度是,双手叉腰,皱着眉头,语速略快:行了行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哭什么啊,我又没说你什么,赶紧离这儿远点儿别扎着你;
第二种态度是你蹲下来和孩子视线平行,嘴角上扬,拉着孩子的手或者摸着她的头:你现在很难过,是因为把杯子打在地上了吗?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那下次我们小心点吧,到你的卧室休息一下,我把这里打扫一下,小心扎到。
讲座到这里就接近尾声啦!
在这里还请大家思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前面案例中的场景,我们应该如何和孩子、和家人共情呢?
您可以将答案写在留言区,歪歪兔育儿老师可能会不定期地出没,点评您的回答哦!